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李丽 徐海龙 白东清 郭永军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推动技术人才结构优化与高校发展方式创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该文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师资队伍结构缺乏科学性,双师型教师不足,人才培养评价主体单一。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人才评价,注重实践环节考核。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146-05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ake contributions to a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better structure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an innovated development mode for universities, as we seek to reliev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for college graduates, as well as meet the demand of the talent marke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fronting problems i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training are unclear;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unreasonabl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faculty are unscientific, th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of talent training is single. Therefore, by leveraging clear objectives and rational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w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faculty. They actively boost mor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Meanwhile, we should encourage multi-subject in talent evaluation, and lay emphasis on the assessment of practice.
Keyword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training objectiv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关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2019SK017);天津农学院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社会需求导向下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研究”(农院教〔2019〕22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丽(198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
*通信作者:郭永军(1969-),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员,院长。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2015年有相关文件指出,“地方高校要转型,人才培养由原来的理论型或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高规格、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开展研究与探索的热点话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对高校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尝试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从当前来看,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进行了大量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理论指导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也要相应地转变办学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促进高职与本科、中职与本科间的衔接;还有利于推动技术人才结构优化与高校发展方式创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更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一) 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助于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上升渠道,促进高职与本科、中职与本科间的衔接,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推进继续教育发展。从我国现状来看,学术型人才主要由地方普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由中、高职院校培养,而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缺乏沟通渠道,不能形成有效联结,接受中、高职教育的学生缺乏上升通道。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助于推进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间进行联合培养,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增强应用型本科的服务能力与针对性,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打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道,拓宽职业教育招生范围,鼓励更多高考生报考职业教育,按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另外,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都具有开放性,有助于促进更多社会人士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
(二) 有利于推动技术人才结构优化与高校发展方式创新
首先,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发展“以生为本”,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的天赋与潜能,还要尊重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需求,而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重点强调学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多样化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高度分化的社会现状。再加上经济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时期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双重驱动之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新的发展视角下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创新高校人才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其规模总量,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结构[2]。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有助于推进高校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提升社会应用型人才比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除了系统的知识学习之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实践中练就出来的,但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层次不齐、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难免的,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缓解,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并重,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三) 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需要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来支撑,而传统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再加上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多偏向于学术性。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来看,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能够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还可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匹配三大产业比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发展的重难点是高端市场,低端市场发展已趋于饱和,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端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是由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决定的,而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另外,当前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为给传统产业输送新的活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重点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进行学习,但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转型发展,重新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现实实践来看,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方案以知识为导向,人才培养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实践课程比例偏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构缺乏科学性,双师型教师不足,人才培养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对实践环节的考查。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方案以知识为导向
明确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石,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很多院校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缺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注,部分院校即使对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即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仍采用原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方案,主要体现为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少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学科专业知识讲授、考试、评价和反馈等为手段,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以知识为导向的培养方案下培养的人才并不是能够全面掌握学科专业技术与能力、灵活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是拥有扎实学科专业知识的学者[4]。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方案脱离现实实际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不能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尤其是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使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很难感受到自身专业技术与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对学科专业学习的动力。大学生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他们具有选择和创造未来发展的权利与无限可能,知识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只适合那些有能力且有意愿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缺乏对大多数学生职业发展诉求、市场就业需要的考虑。
(二) 人才培养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实践课程比例偏低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课程缺乏合理性,未能考虑人才市场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与课程内容安排紧密相关,课程内容不同,培养出的人才也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依据学术型或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它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与对实践的训练。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即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方法灵活应用到现实实践中。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实践课程落实效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从现实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与学术型人才培养大概一致,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内容等基本相同,甚至存在实践课程比例失调、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在课程结构设置中总体呈现出实践课程偏少、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偏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