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制的实践课程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曹淼龙 孙雨舟 庞茂 赵津成

基于竞赛制的实践课程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0

摘  要:学科竞赛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可以体现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在大学生竞赛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法、预期目标等方面对以学科竞赛为蓝本的实践课程教学分析,落实跨学科培养模式,在复合型人才成长方面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科竞赛;跨学科;实践课程教学;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149-05

Abstract: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link in college teaching, can reflect students'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mwork.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on, we analyze the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discipline competi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the expected goals and so on, and implement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 The resear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in the growth of compound talents.

Keywords: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training mode; compound talent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创新实践作为一种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行为,以创新精神的要求被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创新精神的核心要义[1]。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同时人才是创新实践最重要的关键核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要求有关高校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2]。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强调以创新驱动为重要引擎,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3]。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在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国内涌现出许多鼓励创新的学科竞赛,以满足各大高校学生对于学科创新、理论实践的热情。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得到极大的提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提高团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对于学科竞赛工作也越加重视。并且,在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实践活动始终贯穿,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简言之,开展基于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的结合驱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和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及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充满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外,大学生学科竞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是一种研究性授课与学术比赛融合的教育模式。最初学科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竞争筛选科研能力突出的人才。而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学科专业的增加、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方面开始对学科竞赛着重关注,并将这些竞赛经历与课题教学融合,使得学科竞赛发展至今天,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如今,世界各国的高校都会依据自身的制度与条件,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4]。关于学科竞赛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的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5-11]。本课题主要针对在大学生竞赛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目前创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法、预期的应该获得的目标等方面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基于学科竞赛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历史悠久,但是具体系统性的研究还集中在几十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深入,尤其是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以学科竞赛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国内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通过自身的实践开展了各种相关的研究与实验。截至2022年5月25日,中国知网以“学科竞赛”主题搜索条目共计7 620条,其中以“实践教学”为主题共计2 215条,以“跨学科教学”为主题共计86条,关键词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节点直径大说明关键词影响权重高,节点间连线表示相互关联并引用,连线会因为其影响权重增加而增粗。从论文数量来看,目前的理论研究拥有绝对优势,但是其实践成果与理论研究未能形成正相关,对于理论与教学进一步结合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二  以学科竞赛培养实践人才的现状

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实践课程与竞赛结合的角度分析,当前以学科竞赛作为基础,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类课程的培养方式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在竞赛方面与课程培养方面分别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  参与主体对于“以赛促学”培养方式认识不够深入

学生与老师是进行人才培养实践的两个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但是两者对于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均没有深入具体的了解,这就会造成学科竞赛与课程培养的双环节无法做到相互促进,培养效率并不能实现明显提升。学生方面对于这种认识欠缺有以下突出的表现。

1)参与度不高,对于比赛缺乏热情。学生是参加学科竞赛的主体,而竞赛宣传不到位,让许多在校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在学校群体中缺少竞赛的氛围,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竞赛参与度并不高。同时由于缺少合适的宣传讲解,学生无法选择与自身职业发展契合度高的竞赛,这也进一步地打击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导致学科竞赛的普及参与程度大大降低。

2)整体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是学生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却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复现过去项目的成功经验,在竞赛过程的细节处不愿意展现自身的独特创意,这也使得参加学科竞赛后的成果缺少后续讨论与研究的意义,不利于与后续实践课程的结合。

3)选择课题陈旧,没有紧跟前沿技术。与上述现象类似,学生处于保守的思维模式,在选择课题方面往往倾向于考虑使用成熟的技术方式,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课题项目内容比较陈旧,技术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也就很难进行创新。

4)参赛团队的能力不足,并且没有统一高效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协作能力的实践活动,组织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于团队的组织与协调,参赛学生普遍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通常的情况是由比赛的领队老师进行团队的分配,团队的组织具有较大的临时性与随意性,这对于以团队为中心的学科竞赛来说,显然无法将团队中每位参赛学生的能力完全展现。

教师是学科竞赛中重要的教学与指导主体,也是在后续将学科竞赛与实践课程结合的重要承担者,教师对于学科竞赛的深入认识,更有利于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开展。在教师的角度,对于学科竞赛的指导与教学过程,也存在这些问题,体现出对于比赛认识的缺乏:①教师对于指导比赛的热情不高。教师普遍对于科研项目有较高的热情,这就导致教师对于竞赛类、课程类的教学活动的关注减少。同时由于缺少比较规范明确的教师奖励机制,让教师的付出与回报缺少正相关,这也会严重打击教师的指导积极性。②缺少带队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虽然大多数院校具备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专项实践创新平台,但是专注于学科竞赛的专项创新平台较少,同时具有相关带队指导经验的专项指导教师更少,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教学工作中临时进行指导,这样的比赛效率就会明显降低。③对于比赛的宣传与引导工作不足。教师团队与院校方没有较好的管理部门,不能对学科竞赛相关的事宜进行细致、专项处理,会造成在竞赛宣传、政策引导、参赛指南等环节出现差错。

(二)  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的相互促进缺乏统筹规划

充足的经费支持、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及必要的硬件条件与工作场地,是开展实践型课程与进行学科竞赛的基本需要,但是目前的教学现实就是大部分的院校对于这些比赛与课程的关注还不足以支持教师开展学科竞赛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院缺少相关组织对其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科特色等也无法突出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所以对于“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开展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实践与竞赛平台、科研场所的缺乏,以及学院数字化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举步维艰。这也从另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对于实践教育参与的热情,由于硬件条件与场地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想法无法表达实现,自然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比赛,对实践课程抱有热情了。尤其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竞赛,这些比赛通常是根据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更加需要参赛者可以实现创造性成果,就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这就必须要求院校可以提供配套的实验场所与设备。多数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不能对这些设施、场地进行合理地调度与协调,这也会造成在学科竞赛扎堆的时期,实验资源出现短缺,而在竞赛较少的时期,大量的资源闲置,造成浪费,这种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的混乱,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也极大影响着推动实践课程培养的效率。

三  以学科竞赛培养实践人才的实施方案

由图2可知,具体分为三个类别:理论知识积累、课程深度拓展以及学科竞赛。

在保证三个方面的平台建设可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还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案。

(一)  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模式下,院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必要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与自身科研项目结合,找到相应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切入点,从而制定更加新颖的课题。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同时,可以接触到相关的实践项目,实现学科竞赛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促进。学科竞赛也可以分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两种,创新型学科竞赛的侧重点在于比赛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更加关注对研究策略、应用技术的评判。要求参赛者探索新场景下新技术、新方法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从专业知识与掌握的实践技能中,对于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衍生到学生后续的实践课程中,增强后续实践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与学习效率。所以,以学校层面来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型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  建立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

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对于竞赛题目进行讨论、探究和创造性实践,这就需要参与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针对学科竞赛制定多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促进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内容不应该仅仅限制在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实际工程实践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式、启发式教学,深入工程问题中涉及的专业理论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从而反哺在学科竞赛中课题的创新性。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将跨学科知识体系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做,学生将不仅仅只关注于课程本身,而且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甚至尝试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在对课程结构进行安排时,可以利用课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