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张志明 靳伟凤

摘  要:建设一流财经类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财经类人才,满足新时代中国对财经人才的要求,引领中国未来。该文从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和学科建设同质化等弊端与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新时代对财经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涵盖“思想教育、跨学科融合、双中心发展、教学科研实践融合、校企联合、国际交流”六位一体的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中国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财经;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复合型财经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145-04

Abstract: We should build a first-class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ipline, form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si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rsonne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rsonnel in the new era, and lead China's future.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 solidific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omogeneity and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financial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and constructs the finan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new era, which cover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ual-center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joi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study establishes a sound personnel training security system. This study provide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inanci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Key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rsonnel training guarantee system; 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safeguard mechanism

财经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当前世界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新时代呼唤人文社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财经类人才。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如何培养人才”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创新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11月,中国《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提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的提出既为我国新时代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也迫切需要进行与新财经类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新形势下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财经人才供应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从高校传统财经类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与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要求,明确新财经类人才培养体系关键问题,提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  传统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弊端与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财经类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面临着新趋势、新挑战。

(一)  传统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传统教育在财经人才本科培养上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的夯实,教学方法单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过于注重理论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任何人才培养而言,传统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基础理论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当前面临新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财经类人才。此外,人才培养结果评价缺乏制度化、规范化,传统的财经人才培养仍以考试为主,导致功利主义,无法衡量财经教育的价值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无法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  传统财经类学科建设同质化严重

传统财经教育自身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受历史政策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学科设置高度类似,多学科发展,缺乏专业和地域特点。学科设置不符合自身状况,仿照国内外名校生搬硬套,无法形成特色学科,严重制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传统的财经类学科设置也较为混乱,众多大学内部财经类专业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学科设置混乱,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上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  传统财经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挑战

当今世界面临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世界大变局的进程,高等财经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信息多样化趋势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财经领域,驱动传统财经业务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与优化资源配置产生新模式、新业态与新产品,推动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转换。此外,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在线教育模式渗入到大学的高等教育,直接冲击传统财经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等,引起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刻变革。

二  新时代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要求

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最迫切、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指导思想。要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本,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明晰了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定位,也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  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内涵

对新财经人才培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所谓新财经人才培养对传统财经人才培养而言,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尤其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演化成生产要素,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管理方式。数字技术不断影响财经领域,驱动传统财经业务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发展,推动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转换。新财经人才培养要根据新时代对新财经人才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财经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优化课程体系,开展跨学科教研,促进跨学科发展,创新财经人才培养制度。从总体上提升新财经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工具的高素质复合型新财经人才,建设一流财经类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二)  新时代对财经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以建设一流的财经学科为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执行党的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坚持“传承优势,彰显特色,科教并重,创新引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思想,新时代财经学科建设要教学与科研并重,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引领,构建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经学科发展平台和管理体制,建设国内知名的一流财经学科。

其次,推动形成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特色方案”。依托财经学科的优势,总结提炼国家经济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经验,结合财经类学科特色,构建财经类基础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新时代财经类教育的高质量变革,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供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模式”,提出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方案”。

再次,新财经专业建设坚持“融合”发展。“融合”是新财经专业建设强调在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新方向上发展,既包括财经类与不同文科的交叉融合,也包括财经类和理工科等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新财经复合型人才。在方法论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最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财经人才。高水平的教师和高素质学生是建设一流财经学科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财经类人才的必备条件。坚持“理论为基,育人为本,学术为根,创新为魂”的原则,凝聚一批具有深厚财经理论素养的学者,用于开拓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及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者,形成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类人才培养体系。招收一批高素质学生,努力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融通中西方财经知识,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财经类人才。

三  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呼唤高素质复合型新财经人才,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打破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推进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侧重知识传授到知识、品德、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课程设置从单一学科设置到多学科交叉发展,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和学生”双中心转变。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新财经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财经专业人才。

(一)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根本

将课程思政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融会贯通。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内容,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将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财经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融会贯通。通过课堂内外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具有扎实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高尚品德的高素质复合型财经人才。

(二)  夯实基础学科建设

培养高素质新财经人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把握前沿水平,学以致用。夯实计算机、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及通识学科,为未来研究和高阶学习打下基础。适当改造低学分学科,打造高学分多人授课的重课,使课程更加系统化,从而优化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知识含量及知识浓度。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将理论与实践引入课堂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