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教学优化设计
作者: 赵春宇 范克胜 赵琳琳 刘芬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学生双创精神、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强化双创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搭建实训平台,配套制度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施行“大一入门,大二奠基,大三攻关,大四实践”的分层多维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并针对当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双创课程教学优化建议。以期助力于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为高校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提供指导,为社会培养“德”“识”“能”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应用型双创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现状分析;教学优化;应用型高校;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52-04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hance students' spirit,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E,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E education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n that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IE,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building a training platform, and supporting system guarantee were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E of students.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be guided by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put forward the design ideas of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reshman entry, sophomore foundation, junior breakthrough, senior practice".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E education,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E course teaching were put forward. It is expected to assist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program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I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provided guida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deployment of IE in colleges, and cultivate the new era applied talents with the trinity of "morality",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atus analysis; teaching optimization; applied and efficient; training program
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研究”(M2018X015);德州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双创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dzuzd21-02)
第一作者简介:赵春宇(1989-),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副教授,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为双创教育。
*通信作者:范克胜(198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给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2]。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需要改变传统高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卓越人才为目标。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化走向现如今的大众化,致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据统计,202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高达874万,但面向2020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了44%[3]。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就业出口,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的切入点[4]。大学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是应用型高校双创培育的积极践行者[5]。当代大学生因其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储备和看问题的角度相比社会上的一般创业者来说有一定优势。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双创培训越来越被重视,部分高校也积极地将双创教育融入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但相关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处于流于形式的空泛阶段[6-7]。作者作为专业的创业培训讲师,通过问卷中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研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对本校双创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思路,以期推动应用型高校进一步优化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 调研对象和方法
德州学院坐落于中国太阳城——山东省德州市,是省属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现设有22个二级学院,70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3万余人。学校长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近五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2 491项、省级奖2 849项。
本研究于2020年8—11月期间以德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累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588 份,回收率为98.0%,其中有效问卷566份,有效率为96.3%。本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双创意识培养、双创课程设置、双创师资培训及双创政策解读等几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
二 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培养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我校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择业习惯的影响,72%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清楚,80%的学生在校期间无创业想法。21%的同学表示本科毕业后将直接踏入社会找工作,40%的同学选择继续考研深造,约有19%的学生选择考取国家编制,仅有剩余的20%的学生考虑过自己创业的意向。其中,有超过一成的同学是因为难就业被迫选择了创业。总体来说,学生们的双创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单一,枯燥乏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侧重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主动性。导致学生把“创业”简单地理解为“注册公司或企业”,没有领会双创教育的本质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创业能力[8]。调查数据显示约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讲授枯燥,“填鸭式”教学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效果甚微。多数学生旨在获得双创学分,上课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授课内容陈旧,学生对真实行业和市场动态了解太少。有9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建议增加课堂趣味性。多采用“参与式”的教学形式,进行优秀的案例剖析和开放式课堂讨论。
(二) 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学校在进行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关注于理论传授,缺乏创业实践模拟培训,致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调查结果表明,纯理论授课占比约为71%,案例分析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占比为22%,而实训实践类授课占比仅为7.3%。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我国部分高校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不足,除了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了关于创业的课程、参加了创业大赛以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4]。因此,今后应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 师资不足,缺乏团队
当前高校从事双创课程讲授的有资格证的专业讲师相对缺乏。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取得资格证的创业咨询师10人,SYB培训讲师62人,而IYB培训讲师仅有3人,其中,直接从事创业类课程讲授的老师仅占50%~80%左右。有相当一部创业课程由辅导员或行政教师兼职讲授,这些老师大多由于没受过专业的资格培训,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远不能满足当下双创教育的要求。
(四) 指导力度不够,孵育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有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对自己双创项目的指导不深入、不连续、不细致。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或者拿到相关奖励,在学生的项目上挂名,缺乏实质的指导。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对学生的双创项目有一定的指导,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指导老师的能力有限,指导不深不细。对于项目的孵化,大多数的双创项目在参加完比赛之后都没有后续的开发。有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对于一些可行性较高、现实意义较大的创业项目,指导老师或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帮助其从纸面上落实到行动中。
(五) 盲目照搬,脱离实际
随着“双创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应用型高校相继成立双创学院或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但部分应用型院校还仅停留在喊口号、走形式的阶段,对双创工作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照搬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机械式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校级双创方案[8]。相比较而言,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与本校的“服务地方”“校城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学校战略相结合,突出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三 双创教育优化建议
(一) 强化意识,营造氛围
双创意识的培养是推进高校双创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作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双创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大一入门,大二奠基,大三攻关,大四实战。其中,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大一入门阶段的重要内容。可对大一学生进行GYB的专项培训,该课程可以教他们如何一步步产生切实可行的企业构思,强化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育,提高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在GYB课程结束时,学生将会对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及早查漏补缺提高自己。此外,在这一阶段还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向学生普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力较大的竞赛,将专业理论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专业和学科特点分别培养研究型和技术型双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