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本科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索
作者: 张明金 郑皓祥 李永乐 向活跃摘 要:面对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只具备专业知识是不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而高校作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之重镇,其教育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其功能而言,高等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保证学生将来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该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章开展对于发展人文教育的研究,提出如何在桥梁工程本科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使得该学科在高等教育当中既能做到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自身修养,提高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对该学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关键词:桥梁工程; 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 工程伦理;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167-04
Abstract: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entu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lone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for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town for training senior professional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ir education deeply affects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function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have good humanistic literacy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relevant artic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arrying out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discipline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 this way, the bridge project can not only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base and self-cultivation in other fields while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nse of identity and pride in this subject.
Key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engineering ethic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古往今来,老师及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兼而有之,而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教人易,育人难。育人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使这些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甚至是某行业的顶尖人才,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更缜密的思维来迎接挑战。大学教育更是如此。在教育学中有一说法指出,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具有三种最基本的职能:科研、培养人才及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我们能够很容易注意到,这三大最基本的职能都应该是在现代高校坚持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发挥和实现的[1]。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人文”最早在汉语中出现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经过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秩序、道德标准及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准则。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文教育是为学生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人文精神从广义和狭义出发有着不同的解释,前者的实质是指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追求和关怀;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关注人对审美、道德、理想及人格等方面的追求。
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文教育就是指人性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让人们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其中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的内容,使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从中窥探到人性的本质,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人文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让我们的人性更加的丰富、完善,让我们拥有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和意愿,从而具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决心[2]。
一 发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作为教育者的高校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最终受到影响的会是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因此,在看待人文教育的发展意义时,要从各个方面全面看待,即高校作为一个行为方,这么做对自身、对受教育者及对社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从高校的层面来看,大学教育的众多职能当中,最核心的应当是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基于在学生之前所受教育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使受教育者不仅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还能够获得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其行业内的高级人才。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将人文教育提到与科学教育相同的地位上来。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大都没有将人文教育重视起来。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对其将来的发展不利。所以,在工科学生的培养中,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起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对高校自身来讲,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本就是相伴而生的,因此如果一个大学想要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甚至是伟大的大学,那么这个学校没有属于他们的文化积淀是很难成功的。而开展有特色的、有丰富内容的人文教育就是大学在学生内心埋下属于自己学校专属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学生一代一代地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从人的层面来看,对人综合素质的理解,主要内容是指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深度,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等方面。而人文素质则大多表现为人拥有了正确的三观,有高水平的道德准则及丰富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前者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表现为人能够因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后者则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表现为人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需要。由于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包含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所以对人的教育就应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在一起考虑,才能促使人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从人与世界的层面来看,人类不是独立于整个世界而存在的,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由人、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中深深地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那么只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接受人文教育,跳出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只有经过全面综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当中,正确地认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使得三者都能够更健康地发展下去。所以,高等教育一定既要加强科学教育,同时也一定不能落下人文教育。
二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落后的原因
(一) 历史层面
首先是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误解。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诗歌、古文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是很少的,而历史课上也主要是对王朝迭代进行陈述,讲到一个朝代,只是简单地对该朝代的大事进行一个时间线的串联,而对其发展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讲解。至于哲学、艺术在我们知识系统中的占比就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一提及传统文化,都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腐朽、封建、批判等词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就是典型地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联系起来的表现。封建是落后的,应当摒弃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应当继承的。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现代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得却很晚。我们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大致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左右,而最初的大学也是因为清政府迫切地想要富国强兵而被创建的,这种情况下的高等教育虽然保留了部分的人文教育内容,但却是以科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目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急需工业发展以满足战略目标,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院系调整,在此期间裁撤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这使得人文教育遭到了很大的冲击[3]。
(二) 现实层面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全体民众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都获得了巨大的改善,同时也让我们相信了科技是无所不能的。这就让“科技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人们,许多人将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绝对化,贬低了人文学科和人文学者的地位,甚至排斥人文学科。
基于以上情况,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科学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都会在选择时,优先选择理工专业而非人文专业。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人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单一,传授的内容逐渐学术化,缺失了最本质的内容——对人性的培养。这就使得人文课程越来越枯燥乏味,学生更提不起兴趣,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三 在桥梁工程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了解了发展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我国人文教育为何落后的原因之后,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桥梁工程学科在本科教育中深入开展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艺术美学思维的培养
何为桥梁?最简洁的描述就是跨越障碍(河流、山谷及道路等)的通道。但在现代社会,桥梁不再只是一条通道那么简单,而是对这个时代人类伟大的智慧与无限的创造力的充分体现,象征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并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特色。例如,我们国家北方与南方的桥在结构造型上就有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由于多宏伟的高山和广阔的平原,所建桥梁一般气势宏大,十分壮观;而南方地区则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所建桥梁一般外形轻巧优美;特殊的有西南地区,由于多高山深谷,沟深水急,故多索桥高悬。当然,这种桥梁外观形式上的差异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处处体现着桥梁的形式多样,艺术表现丰富。
桥梁不仅是只有科学技术,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艺术之间相互平衡的统一体。所以,在讲述各种桥梁的规划设计、力学背景、结构比例和建造技术等专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加入对大桥的外形、大桥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等艺术美感层面的赏析,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桥梁工程也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