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五个融合”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刘倩 刘仲坤 刘楚鑫 吴金迅 展凯

金融风险管理“五个融合”教学改革研究0

摘  要:为在新文科背景下“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将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该文根据“新文科”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理念,进行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通过“五个融合”,即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与思政融合、与其他学科融合、与科技融合、与实践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实践特色的、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新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金融风险管理;五个融合;教学模式;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128-05

Abstract: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of liberal arts,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tur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to demand orientation, specialty segmentation to cross integr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higher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subject re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adopts the "five integration" :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tegrat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ed with practice, and with courses online and offlin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rai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financial talents. Cultivate new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master new method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knowledge cultivating new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who master new methods,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iv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l; digitalize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评估与机理研究”(21CJY045);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广东广物金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无编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的空间效应及其监管研究——基于广东省案例”(GD19YYJ06);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金融健康测度、数字金融与金融健康”(2023A04J0209);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视角”(2023GZGJ08);2022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新文科背景下《金融风险管理》‘四个融合’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无编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学生研究(实践)计划”阶段性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刘倩(1990-),女,汉族,湖南新邵人,博士,讲师,金融开放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和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

*通信作者:展凯(1980-),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金融开放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和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货币理论与政策。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表明“四新”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用融合、时代新人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因此,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将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全球各地金融风险事件频发,国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在互联网技术助推下,金融风险来源更隐蔽、复杂程度更高,且传播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强。这对我国防控金融风险、开放条件下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实践特色、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新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输送高质量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以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为例,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探讨,通过课程与思政、学科、科技、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等精神品质;具有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稳固的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能掌握文献检索、科技信息搜寻与抓取的方法;熟练应用统计、编程等计算机工具;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能运用所学的金融风险识别、度量、预防、处置等方法解决金融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分析、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与计算等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人才。

一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  思政融合流于表面

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好“三度”:要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当前思政融合课堂教学往往易陷入“三个误区”: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的“课内+课外”;理论研究的“论文+总结”。课程思政不是简单“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课程讲成思政理论课,而是在显性知识传授中融入隐性育人知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二)  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

现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单本教材,“线性”模型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课程进度,也忽略了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此外,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环境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新风险”,如数字金融风险、气候金融风险等,都需要针对性地分析。因此,未来的课程设计需融合多学科背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三)  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金融科技不断持续发展,业界已领先于学界。一些院校不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不利于课内金融风险理论与现实中金融科技发展的适时结合,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发展脱节,学生在金融科技的掌握上更加滞后。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融合金融科技的先进方法,对学生整体培养、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四)  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服务实体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但现有课程体系中对于实践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案例与数据分析等实践性操作环节占比较少。其次,专任教师的教育和工作都在大学中完成,缺乏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偏重于理论,忽视现实新形势,没有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五)  未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优势

依托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学生获取到了丰富直观的课程资源,其中有很多典范性的课程,弥补了单一线下教学模式的不足。加大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度,可以让学生学到不同国家、学校、专业和老师的课程,取长补短。此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尚存,如何利用和开发线上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仍十分必要。

二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路径

(一)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在思想上与思政融合

1  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三个环节”①和“三个结合”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互促共进。在教学中,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使金融风险管理成为搭建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综合人才的服务平台[1]。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2  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总目标

在方法上,本文参考马瑛琪与吴鑫育[2]的实施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思政教育的导入、强化与拓展。在内容上,本文通过课程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内容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等,选择合适、合理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全过程教学中。结合专业需要、我国科技发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思政教育。具体思政内容安排的建议见表1。

(二)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在内容和手段上与其他学科融合

1  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中融合统计学、计算机、投资学等知识

首先,课外任务广度化有助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3],说明课程内容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且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对先修学科的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要非常全面,课程内容涵盖与其他知识的融合分析[4]。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与微观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融合,其中涉及到很多数学基础和模型应用,例如,布朗运动、VaR度量法、Credit Metrics模型和KMV模型等。也需要与计算机、投资学等学科融合,课程涉及的数值模拟预测与分析、风险模型都需要编程和计算机知识,实现文理交叉融合。只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才能管控全面开放背景下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5]。

2  教材遵循一本为主、多学科为辅的理念

教学内容要依附于教材这个载体,因此,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尤为重要[6]。除了参考针对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外,鼓励学生自我挖掘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的要求上体现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三)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在内容和手段上与科技融合

在课程中引入新型金融风险案例和以新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手段。金融风险管理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中的智能预测与分类等技术,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建立数据挖掘、信用评估、风险评价体系,降低损失概率和程度,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前沿性。在教学中使用WIND金融终端、国泰安CSMAR数据库等金融资讯终端作为金融数据来源及展示工具,以及使用Matlab、R和Python等软件平台作为理论建模和数据分析工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