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刘红晶摘 要: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该文首先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和经验,对比阐述目前我国高校质量建设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增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意识,加强高校内部质量评价,建立体系完备、标准科学有效、师生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民主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01-04
Abstract: Quality assurance is a co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ompetition of among universities. The condition and experience of quality assuranc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gresses and probl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existed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elaborat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Qual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quality assur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about quality should be enhanced, a perfect quality system should be formed, standard evaluated should be su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nd entire staff and students should participated i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quality standard; quality evalu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张,据统计1978—2020年以来,我国人均在学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7.2%,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为54.4%,进入了高校普及化发展阶段,这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各国的高等教育为了争夺海外留学生市场,把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到高校间竞争的核心地位。若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完备、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成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各国高校高度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多已经建立起了国内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一些国家还启用了国际通用的质量评价体系。我国高校入学率已居世界前列,并在持续推进国际化教育,因此对于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对质量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于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学校,其质量建设所反映的具体内容是有差异的。但总体而言,高校的教育质量需要从人才培养预定目标达成度来衡量,学生发展水平越接近规定的专业标准和培养目标,其学校的教育质量就越高。对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含义及构成,各地教育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是指特定的组织根据一套质量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程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评估的运行系统,并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并通过反馈信息实现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环节的持续改进。参与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运行体系,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目的是保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并通过持续改进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发展。
一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特色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在此地求学。在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优化策略是其非常有特色的保障手段。优化策略目的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的管理活动,最终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最优化[1]。比如,澳大利亚教育界重释了学术、学者、业绩和教学的概念,重释的概念从多角度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认知,使学术、学者、业绩等都和教育质量密切关联,通过优化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教者的积极性和增强管理者对教学的理解力,保证各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执行。在质量保障体系中,澳大利亚对政府、高校、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清晰。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法规,推动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对大学设定质量标准,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引导高校教师授课理念的转变,即从“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高校自身是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监控,对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达成、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评价、学位论文和招生就业等。而且学生作为主人翁通过参加到一系列的评估活动中,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美国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中,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和干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而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让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美国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质量保障制度,即认证制度。认证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立性,认证机构与认证对象是一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相对独立的关系,从而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二是具有权威性,评估机构人员组成合理,专业性强,其结论和建议相对更加公平和专业,这些专业意见更能客观公正地说明高校的质量水平,并预测可提升的空间。认证制度与政府的法律干预及市场竞争一起成为影响和决定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大要素[2]。
欧洲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政府监督、中介评价、学校自我评价[3]。欧洲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校自身才是质量保障体系责任者的共识,因此,欧洲许多国家适当削弱政府对高校质量的直接外部检查,不断加强对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监督和监控,促进高校尽早健全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欧洲各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明显的共性。首先,它们具有可操作的、科学的、专业的质量标准,包括学校育人目标体系、专业评价标准体系,并依据此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其次,具有“以提升质量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具有保障教育质量完善的组织机构。除此之外,欧洲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还延伸到学院,通常院系也设立专门质量委员会负责开展院系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以贯彻学校的质量要求,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能力素质与学校乃至国家的标准相一致。
二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作为外部质量保障的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质量保障主体的高校则是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应对政府要求和自身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在政府的监督、检查、督促下,各高校日益重视高校自身的质量保障建设,更加注重为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而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4]。
(一) 政府角色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适龄学生总数持续减少的矛盾,因此,高校不得不面对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以及入学学生素质可能逐年降低的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内涵建设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质量保障体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分为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政府、高校、社会角色分工上大体相同,但不同点是三个角色在质量保障工作中深入的程度不同。我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由国家教育部指导,以及地方的教育厅分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质量保障指导方针和管理办法,这无疑规范了高校质量保障行为,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非常重要。尤其近10多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对高校进行了几轮评估工作,包括本科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都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办学质量。但单就评估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评估工作对行政依附性过强,基本是政府主导下的评估,即使是政府委托中介机构,但中介结构的独立性极其有限;其次,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一方面因为专业人士参与的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因为我国评估文化上欠发达,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不平衡,专职研究队伍力量薄弱,所以学术权威和评价结果容易引起人们的质疑;最后,政府对学校的评估往往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高校为了得到好的结果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供给,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材料,而这些整理出来的材料往往和高校真实的质量情况有差异,导致评估的结果可能偏离实际。而真实的反馈,才能使高校看清自己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和持续的改进。
(二) 高校角色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政府的监管地位越来越多地让位于高校,高校自身才是质量保障的关键所在。应该说,我国政府通过多轮评估和相应方针措施的施行,已经为高校建立起了基本的质量文化观念,在此基础上,高校的自我监督、自我反思、自我整改行为成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的内容。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三个层次的体系,即学校的、学院的、专业的,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形式,同时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闭环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组织机构、质量标准等部分。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我国通常把高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这样的分类很简单清晰,但多年来高校在科研与教学、学科与专业中更趋于选择前者,因此倾向于给自己的学校高定位,从而导致培养目标与高校实际水平不相符,因此使得达成高校设定目标的程度低,教育质量低[5]。即便是定位准确,但高校对定位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导致各高校学科、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特色不显著。第二是机构建设和制度设计落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单一,并未在校、院、系之间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尽管随着各项高校评估的进行,一些高校也相应地设置了负责质量监督的部门,但大都只有在进行评估准备和评估过程中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待评估结束后,后续持续改进等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监管到位。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质量监控标准的独立性、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都面临着挑战。
(三) 社会角色
社会机构作为外部质量保障的一环,越来越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社会机构主要包括两个主体,一是第三方评价机构;二是企业。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并日渐专业化,但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尽管政府注重通过第三方机构参与高校的评估和评价,比如工程认证等,但总体而言社会的参与度仍然很低,且第三方评价的客观性和专业性还受到一定的质疑。目前,高校质量评价的重点,已经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这体现了对“消费者”服务的理念。那么对于社会的需求方——企业,对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程度、满意程度是具有发言权的。但企业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把经历投入在经营当中,对高校评价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度低,其评价结果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做到深入思考和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