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视域下大学生美育维度探究
作者: 杜桂萍 周锐航 王艺钢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笔者整合校园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根脉,多维度推进大学生美育体系优化,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美育思想价值滋养的探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美育;思想维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185-04
Abstract: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For better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stand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author has integrated the campus red culture resources, mined the red culture roots, and promoted the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The aim is to realize the research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ourish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and labor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aesthet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dimens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新时代红色文化精神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时代鲜活性,仍然保持着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先进的革命性特征,是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辽宁科技大学(原鞍山钢铁学院,以下简称“辽科大”)作为钢铁文化的摇篮,将红色艺术文化资源与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彰显校园红色文化自信,使学生在钻研学术的同时感受大学精神,接受艺术熏陶,滋养美育浸润,润物无声地在钢铁文化厚重国史、校史、家史中堪当重任。
一 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美育的价值维度
红色文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和精神财富之源。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和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党的梦想和追求,汇聚成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倡导美育功能,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而且要净化青年心灵、陶冶情操、传承信仰和荡涤灵魂,因此,必须传承好、发扬好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美育功能。
(一) 传承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美育的长子情怀
红色文化星罗棋布,红色文化血脉代代相传,校史文化革命价值。鞍山因钢兴市,因矿得名。辽宁科技大学(原鞍山钢铁学院)始建于1948年,不仅是国家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国重器的建设史、创新史的见证。从鞍钢“五百罗汉”到新中国第一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三大工程”竣工,从全国第一代劳模孟泰,到如今一批批优秀校友成长经历,从百废待兴到大国重器,从追寻“共和国长子”情怀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发展史与奋斗史,彰显大国工匠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今天我们从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中锻造了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辽宁科技大学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指导下,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战略决策,在东北率先进行工业化建设,由国家统筹在一片废墟中建立了学校旧址,从校园建设、设备购置到师生的招募,形成教学与生产劳动培训相结合的特殊时期的教学模式,1958年鞍山钢铁学院正式组建,含鞍钢夜校学生1 558人,教师200人,学校的建立为国家“一五期间”鞍钢三大工程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也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和发展空间,与此相关的老物件、旧照片、当年的记录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宝贵的红色革命资源。
因此,辽宁科技大学以钢铁情怀,建立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校园文化资源,赓续70余年文化沉淀,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进以美育人,是新时代辽科大人的家国情怀,也是高校基层党建重要载体,用情怀和担当、敬业和奉献的大学精神引领青年政治信仰与追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艺术作品,教育青年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以美育人的价值功能。
(二)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国价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是为党育人的文化根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根本。辽宁科技大学因钢而立,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冶金文化著称,在打造钢铁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大国工匠人物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是锦上添花,让钢铁文化中流淌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美德,彰显钢铁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交融与碰撞,交织与融合,使大国工匠的劳动美、奉献美、创造美与千古流传的文化艺术资源碰撞交融,形成新时代校园文化创新美育作品,展示刚柔并进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中国价值,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系。因此,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艺术美应发挥其在高校美育的核心作用,用艺术实践创新美育价值涵养,讲好新时代钢铁人文的感人故事和历史传承。培养青年对美的认知、审美情操、审美素养,开启青年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表达。
(三) 梳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体系的中国力量
基层党组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实现其育人育心的初心与使命。回望百年党史无数先烈为革命前仆后继、坚持真理的伟大力量,今天我们更应该在红色精神谱系中追随先辈,勇担责任。梳理艺术文化资源,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短板,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红色资源创新艺术作品不多;二是在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资源精神挖掘、传播广泛性不足;三是传承红色资源育人渠道形式比较单一。因此,高等教育把红色资源育人体系中国力量传承好、创新好,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70年校史沉淀“钢铁文化”精神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功能。
二 整合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体系维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充分探求红色资源,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育人根脉,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的美育价值涵养,推进“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校园文化实践美育功能与教育体系。
(一) 整合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精神谱系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既有传统的物质文化实体,也有非物质的抽象精神沉淀等不同类型。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多数为有形产品,如红色旧址、名人故居、校史馆藏和老物件传承等,这些有形的实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非物质形态的资源主要包涵制度与精神的文化产品,特定时期治校理念等,这些抽象的精神文化、制度体制等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特殊的精神内核,是大学精神的历史沉淀与提升。
如,辽科大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以“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良好的校风,以“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打造文化品牌,等等,都是大学精神文化资源的体现,这些文化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淀的结果,也是一代代先辈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文化,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些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大学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内涵的一部分,也是全体师生冒着革命战火硝烟,秉持“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精神体现,更是在中国工业革命改造时期,国家大炼钢铁大干快上美育、劳育家国情怀的写照。
(二) 重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思想理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红色文化精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也是运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大学精神,回望革命前辈不惧艰苦、吃苦耐劳、奋斗牺牲的精神体现,重构那个火红的大炼钢铁年代,辽科大人的艰苦卓绝、忘我劳动精神追求。涌现了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钻研技术发明“万能工具胎”,这种创新精神掀起群众性的技术革新的浪潮,鼓舞工人的革命斗志,基层党组织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体系梳理细分,回味红色文化精神感召,铸就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德智体美劳健康人格。
(三) 融通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建设体系
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既是对学校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融合,更是对校园文化建设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挖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艺术审美、艺术教育,艺术元素等,推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使命,不仅要巩固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的理论优势、格局影响,更要在实践中敢于破立并举、善于锻造艺术追求,融合对红色文化艺术成果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融通理论体系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通过红色艺术资源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作品创新,拓展校园文化体系内涵、展示原创作品以美育人内涵,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上与课下教学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等体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三 探究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美育功能维度
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正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意志坚定,在关键抉择面前不摇摆,在艰难困苦面前不畏缩,在危机重重面前不消沉,信心百倍走向胜利。“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钢铁学院的建校精神,更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美育精神内核,我们必须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
(一) 挖掘钢铁精神红色文化资源理论功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追寻信仰之光。我们从北大红楼,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留下的国家危难中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先进精髓,他们运用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事迹,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党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党的红色文化血脉中读懂百年奋斗史,感悟真理的力量,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红色文化资源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老一辈钢院人正是运用这种思想的真理力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大量生产实践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自我牺牲的革命锐气为国家发展创造巨大的工业财富。鞍钢老技术员邢文发教育新工人时曾经说:“要不是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别说上大学,就是文盲的帽子也难摘掉。”
党始终坚持光荣的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一代代钢铁人不畏艰险、直面挑战、不懈奋斗,续写了大国重器的发展史,为国家钢铁事业走出国门展示有责任的大国担当,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党的精神谱系,用伟大的建党精神和红色文化传统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党的教育始终把文化文艺作为前进的号角。我们利用校园文化影响搭建美育中心,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完善红色资源、课程教学、特色实践和艺术展演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使命。实现顶层规划与美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滋养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崇尚美德,创新发展人文价值品格。把红色资源内涵建设、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育人体系、教学实践中,以兴趣、爱好、品位为前提,用学分制管理为导向,推进红色资源以美育人的行为自觉、情感自觉、思想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