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研究

作者: 陈元艺 邵景奎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研究0

摘  要:教师科研评价对提升科研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对广东省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2011至2021年的论文、项目等情况统计分析,以及教师科研评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面向需求,服务地方”等特点,提出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等维度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以提升教师科研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质量提升。

关键词: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应用;本科院校;代表作;评价信誉积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50-06

Abstract: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teachers in 14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1,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s target" "teaching as the center" "demand-oriented, serving the local", it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index,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 to improve the guidance and incentives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teache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representative works; evaluation credit score

教师科研对教育、科技、经济、社会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政府对高校科研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成果也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资金投入来看,教育部2022年5月27日公布的《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①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技经费中科研事业费为1 475 386.6万元、主管部门专项费为4 857 248万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为10 242 000.8万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为6 810 974.5万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为2 185 971.4万元,总额为25 571 581.3万元,同比增长4.73%。从取得成果的形式来看,高校科技成果中发表学术论文1 129 917篇、出版科技著作13 740部、国际级项目验收3 271项、专利授权数268 450项、专利出售合同数15 169项,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4.3%、0.89%、19.25%、30.29%、64.36%。虽然科技成果增长且专利授权数、专利出售合同数增幅较大,但从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所占比例的角度看,专利出售合同数与专利授权数的比率约为5.65%,一定程度上表明成果量多但价值认可度偏低。

评价是“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并且过度定量评价,导致存在“数量繁荣”和“质量危机”[1]。定量评价主要以项目、论文、著作和专利等数量作为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以同行评议进行评价。量化评价从形式上看公平、客观、透明,易于管理、降低评价成本[2],但“一刀切”的量化评价未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成果贡献的不同。对教师科研评价过度的绩效导向与“一刀切”量化评价导致“重量轻质”“短视研究”“学术泡沫”等现象[3]。针对目前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已有研究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角度提出部分解决方案,但专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从评价主体来看,主流观点认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更科学合理,如利益相关者、自评方和评审专家[4],首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5],外部第三方评价和学术共同体评价、封闭性同行评价与开放性同行评价[6]等。虽然不同研究者对评价方的界定及称谓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自评、同行及利益相关人员构成的多元主体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法、同行评议法、综合评议法。定量评价法简便、客观、具有“程序公正”性因而被滥用,但其本身是一种“近似”测度,存在信息损失与失真。同行评议法因其主观性缺陷有学者提出替代方法如文献计量相关比率法[7],但在实践方面美国、欧洲、日本仍普遍采用同行评议[8]。我国同行评议法也在普遍应用但其客观性、透明度有限,引起重量轻质、流于形式等问题[9]。鉴于各评价方法的缺陷,量化与同行评议结合的综合评议法[10]被提出以实现更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对于同行评议与定量评价法间如何协调及具体操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现有评价指标过分追求“数量”,引发学术功利化,因此学界越来越多提议强化“质量”指标,实务界也在探索改革。总的来说评价指标包括科研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科研投入指标:主要围绕人(科研人员数量)、财(科研经费)、物(固定资产)投入设计。科研产出指标:有学者提出“学术价值”“创新性与科学性”和“社会价值”指标体系[4];也有学者提出论文、专利、人才培养、社会评价和成果转化等分类评价指标[11]。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高校转型改革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指明方向,全国300所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改革试点,广东14所本科院校参与试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如何制定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12],其教师科研贡献与评价机制应突出定位特点[13]、采取差异化科研评价机制[14]。已有研究中专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研究较少,具体如何衡量及构建评价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本文结合对广东省14所参与试点改革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及评价的统计分析,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成果的维度提出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以推动解决价值扭曲、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及评价现状分析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现状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9月公布的《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公示》名单,14所高校被列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包括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惠州学院、岭南师范学院(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肇庆学院、五邑大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已于2021年2月8日正式转设为珠海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20年12月28日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和广东白云学院。

1  论文发表

从教师科研的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据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14所高校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发文总量来看14所院校11年合计发文量约为73 561篇,平均每年每所院校发文量约为478篇,而研究型大学如中山大学上述时间段内每年发文量达10 111篇,职业院校如广东某职业学院上述时间段内每年发文量为142篇。以2016年作为分界点(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公布14所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的名单),2011至2015年14所院校5年合计发文量约为32 286篇,2017至2021年14所院校5年合计发文量约为33 811篇。从趋势变动来看,除少部分院校外,其他大部分院校年发文量比较稳定,但从2021年数据来看随着国家对论文质量的趋严监督管理,论文发文量有下降趋势。另外,已发表论文研究的主要主题(表1)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体现“需求导向,服务地方”,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广东省”出现频次高达12次、“广州市”4次、“粤港澳大湾区”4次、“珠海市”3次,“教学改革”12次、“教学中的应用”6次、“思想政治教育”4次;二是呈现“实证实践”特点,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实证研究”出现频次为8次、“实践教学”5次;三是“本校类”研究普遍,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独立学院”出现6次、“地方高校”4次,且有12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都包含本校名称,表明教师结合工作及单位情况展开研究是一大研究主题。

2  科研项目

教师科研的项目研究按经费来源有多种多样,考虑到数据权威性及可比性与分析需要,本文主要以广东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011年至2020年承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11年至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情况(图2)进行分析。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研究来看,数量占比约95%的项目集中在8所院校,另有4所院校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量为0,差距较大。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来看,数量占比约96%的项目集中在6所院校,分布差距较大。另外,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特色越强的院校项目研究更多。另外,据中国知网搜索的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论文所对应的项目数据显示,约54%的项目来源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约12%的项目来源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

结合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官方网站人才招聘、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等相关信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分析:①评价主体。多元化主体评价但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多元化主体评价如教师年度考核包括学生评价、自评、同行、领导评价;各级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则评价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机构相关专业人士。“固化”现象体现在校内的评价有部分找校外专家评价,但大多还是校内同行评价,而校内同行人士毕竟人数有限,可能存在连续多年都是一批同行进行评价,导致评价可能受主观、利害关系影响。②评价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定量评价法和同行评议法结合的综合评议法,但在具体评价分类、条件规定、评审组织及管理等方面有不同,如有学校是按教学、教研、科研分类规定评审条件;也有学校是直接规定教师系列、科研系列,然后在其教师系列中按年均授课课时数分两类(400课时以上,240~400课时)规定评审条件。定量评价如有学校职称评审条件中要求满足“学术论文、作品总数5,核心数2”(年均授课课时数400课时以上)的条件,同行评价如按学科(专业、系列)组建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库根据管理办法进行评审,部分学院较细的分类与动态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③评价内容。根据评价内容广度可分为全面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如有的学校在职称评审或年度考核时对科研论文要求列出相应期间所有的论文(作品),而有的学校要求自己选出2篇代表性论文(作品)参与评价。④评价指标。综合来看量化评价指标较为突出,如教师年度考核量化标准中包括“科研工作量,教授不低于80分,副教授不低于40分,讲师不低于20分”,又如“在正式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年均1.2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且总数不少于6篇,其中,学术论文至少应有规定总数的2/3在指定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虽然量化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易操作、公平、评价效率高的特点,但易导致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泡沫等问题。⑤评价程序。评价程序方面部分学校有专门的教师科研评价或评审管理办法,有的学校评价管理散见于相关文件,有的学校评价程序以办公安排的形式,评价程序规范化管理尚需提升和完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