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困境与路径研究
作者: 李高建 崔萍 惠熙文摘 要: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从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方面的需求、面临的困境和产教融合实践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拓宽产教融合实践路径,寻找产教融合突破方向,以期能够为企业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87-0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eeds,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o broaden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find the breakthrough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their needs, and realize the "win-wi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path; educational model
高等院校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开展信息化建设,纷纷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作为新时代环境下学校应对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本身具有教育教学、服务经济双重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更是凸显了这两项作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尤其表现在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作为学校办学与服务经济的基本标准,将精力集中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促使专业教学、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也有效缩短了社会环境、专业教育差距,向社会输送专业型人才。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现状,在总结现实需求基础上,发现高校在产教融合实施进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拓宽路径,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问题。
一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及现实需求
(一) 国家产业转型发展
处于国家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素质工科人才有极高的需求。自从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自动化与智能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处于这一世界环境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开始在教育教学中着手创新,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在人才知识结构中占比达到了50%~70%,可见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而人才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基于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在其实践产教融合进程中,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连接,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冲突,发挥教育的优势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1]。
(二) 学校发展
产教融合中的“产”代表了产业,以社会分工为前提逐渐形成的部门、行业;“教”指的是教育,即针对性地组织受教育者参与教化培育,达到促进其心智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融合”则是指融为一体。结合高校产教融合经验,务必要有真实企业的支持来开展专业教学,在此条件下“产”则摆脱了单一形式的工厂生产,将其与教学结合,不是以“产”为目的的“教”,在产教融为一体之后,方可保证学生切实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的水平也可以真正体现[2]。由此便可以总结产教融合为“在教中学,在产中练”,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由学校负责提供师资、场地、基础设施和训练场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教学和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引入企业文化与资源,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学习与实践可以同步展开,企业获得需要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三) 学生发展
部分高校一味关注“多而宽”办学规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而非结合所在地区优势设置特色专业。大学生群体大多情况下也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在理论实践中存在短板,这也会在今后就业时出现职业意识与实操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无法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过剩,还会引发企业应用型人才缺失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3]。
二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情况
(一)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往往会建设产业学院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当然这也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产业学院建设的可行经验,并且联系当地企业共建产业学院[4]。当产业学院投入使用之后,企业安排技术人才到学校中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等。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 高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基地
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一般会在高校中建设订单班和实验班,大概有入学独立成班、入学不独立成班、企业只参与实习与就业这三种形式。以此为依据建议高校和企业在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优先于普通班的企业植入性课程,掌握企业内部的优质实践资源[5]。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建设,需要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学生结束了理论部分的学习之后,根据高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毕业实习、就业推荐等,对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采取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方式,企业进入高校,学生凭借各自的意愿选择企业创建的项目。通常企业需要收取额外的费用,在项目中开展针对高端人才的优质课程,包括认证课程、实践课程,学生则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优质实习资源,高校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通过这种融合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 高校与企业合作组织协同育人项目
我国从2014年开始正式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产学合作平台。校企合作组织的协同育人落地项目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的改革,其二是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前者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接为主,需要在高校中建设双师双新型教师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开发教材教辅资料及课程体系建设,此外还需落实好专业教学内容创新、学生在线学习与实训等[6]。当进入到最后一年,大学生需进入企业参与实训,由企业和高校共同落实双导师制,监管学生到企业中接受专业技能实训和实战模式训练,其间需要企业为大学生推荐实习、就业的机会。经过校企合作,能够真正做到在人才需求标准的引导下规范人才培养,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效果。对于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形式,一般会在高校中建设实训室,即由高校负责提供场地和资金,企业则提供技术,校企共建方式满足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现代化实践需求。
(四)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就业基地
校企合作比较基础的一种形式,便是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协议,由企业负责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高校则主要输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是从人力资源供求这一层面达成合作,不涉及人才培养过程[7]。
(五) 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社科服务与研究
对于高校来说,社科服务与研究是其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高校可以通过自身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攻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诸多方面的支持。此条件下建立的校企合作,是利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研究、企业聘用专家的形式达到合作办学目的。
(六) 企业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持
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形式比较多元化,例如常见的设立专项资金,高校获得资金后开设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大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综合实力与创新创业能力[8]。
三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
(一) 人才培养机制与区域经济脱节
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积极与企业、政府部门展开沟通,加上地方企业在职业教育体制这一层面的参与度不高,所以高校领导没有完全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办学优势、地方特色,从而引发相关制度与区域经济脱节的问题。应用型高校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比较有限,加上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建设滞后,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偏差[9]。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对口就业”。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在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积累的办学经验不足,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及时,出现专业教育、社会环境脱节的现象,这不仅与应用型高校办学初衷不符,还阻碍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与进步[10]。
(二) “双师型”教师效能并未得到真正体现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践产教融合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分别对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等提出不同的要求,然而在人才招聘时却一味地关注应聘者学历、职称与证书等,教学实力、实践经验并不是作为招聘的关键。很多教师已经具备“双师型”技能证书,但也是在考试中获得,实际上的实践水平、实践经验还是需要进一步提升[11]。现阶段,各大高校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关注教师团队结构的优化,而且开始着手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组织教师培训,但应用型高校教师和企业需求脱节这一现状并未完全消除,而且“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健全,招聘教师对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没有要求。此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落地难,不仅限制了“双师型”教师效能的体现,还会阻碍企业、高校之间人才的流动。
(三)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渠道有限
地方应用型高校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设计课程体系,有时并不会过多地考虑到当地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导致校企双方联系程度不紧密,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时会过度关注知识理论、忽略实践。根据高校已有实践教学机制,无法表现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与创新性,大学生自身就业需求也没有办法完全得到满足[12]。特别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仅是将其作为教学实践的辅助手段,在新时期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方向比较模糊,这也是限制地方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