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 韩奇钢 梁策

摘  要:“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将“学生自我成长”的教育理念引入“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衔接,是建立多元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石。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开发完善的“自我认知-主观能动性激发-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的教学与实践课程体系,不仅在重广度、重深度课程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也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通专混合式;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教学改革;新工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42-04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mixed" curriculum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hybri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system of subject integ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was combined to reform. It not only combined the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on the basis of focusing on breadth and depth courses, but also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general and special mixture;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高速发展,高等院校“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会议规定,将“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3-4]。综合型高校应以社会高水平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和创新精神培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通识教育增量式发展和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效融合,实现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因此,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广度特性和专业教育的深度特性,共同助力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指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包含五个方面,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5]。新工科内涵下更注重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开展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改革已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挑战。

吉林大学作为国内知名大学,承担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尤其注重“通专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在新工科建设要求下,“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推进方向,尤其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对课程的内涵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连贯性,引领学生完成“自我认知、价值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整合”的多元成长,完成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卓越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重任。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现状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不当

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覆盖面广泛,专业教育课程类别明确,“通专混合式”课程设置根据各学科及专业特色,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吉林大学材料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敢担当”为本专业类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完备的“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①通识教育课程76.5学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物理和体育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科学素养;②学科基础课程52.5学分,包括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和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材料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基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一步对专业领域课程进行学习;③专业课程20学分,根据各学科领域先进理论和技术分别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经过验证,已获得显著成果。然而,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发现该体系存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不当的问题。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占据51.3%,学科基础课程占据35.2%,专业课程仅占据13.5%,这一课程设置比例不利于新工科建设人才的培养。且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和实习类内容长期固定,实践课程创新性不足,脱离现代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也难以让学生达到掌握及熟练应用本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

(二)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衔接不充分

现有课程体系虽然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过渡,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壁垒仍然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未能建立有效的纽带,无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对信息技术应用依赖较强,学科课程设置也紧跟时代风向做出相应调整,以材料成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与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编程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程中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成型控制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专业课程中的塑性成形CAE技术及应用和塑性成形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学科领域内数字化工程应用能力。从上述课程可以看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看似互为依托,可实际上却缺少连贯性。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系统学习了C语言函数和程序设计循环结构,为学习高级编程语言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这门课程内容在材料成型学科领域的直接应用较少,塑性成形领域常用Python对ABAQUS等模拟软件进行后处理二次开发,因此,现有“通专”课程体系缺少计算机CAE模拟技术及编程语言的衔接应用。再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典型接口技术,是工科各专业均应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步进电机的优化设计方面更是无可替代。对于材料成型专业学生而言,掌握材料成形原理和先进技术理论只是理论迈向应用的第一步,真正能够被产业化推广的技术和设备无一例外都是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精密制造、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有效融合实现的。因此,无论是走向生产制造岗位的工程师还是先进成形技术领域的研究员,都需要机械自动化学习背景。因此,在现有材料成型专业课程体系中缺少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相衔接的自动化应用类课程。

(三)  授课教师“通专融合”教学能力不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各专业教师,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点都能够讲述透彻。但是囿于不同专业,授课教师“通专融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文科、理科和工科“隔行如隔山”,授课教师很难对课程内容进行跨专业拓展,即便是讲授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师也很难引入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固然有专业差异的原因,但是也有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与态度的问题。以材料类学科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为例,其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和机械设计概论、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原理、轴系零部件和机械联接等五个部分。其中“常用机构”中介绍了曲柄连杆机构,这一典型结构在各类成形设备中广泛使用,最典型应用为曲柄压力机的应用。但是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授课教师未能有效地将机械结构设计理论与实际产业化应用相衔接,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理解,也未能建立学科间的关系网络。

工科作为一个大的学科分类,所学知识都是相互贯通的。新工科需要培养的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必然要求“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的交融。当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他所面临的通常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汽车车身设计工程师应该具有基本的成形制造知识才能使设计的产品顺利生产,产品制造工程师应该具有基本的机械结构知识才能解决制造过程中与设备相关的生产缺陷。因此,在“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建立中,授课教师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衔接的纽带。

二  “通专混合式”材料成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一)  “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优化

现有“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解决学时合理分配、课程有效衔接、提高授课教师通专融合教学能力等问题还需要各方面的统筹配合。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需要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共同努力——文科课程的德育、美育培养,体育课程的体能培养,学科专业课程等技能培养,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优秀品质、卓越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通专混合式”课程体系优化应紧跟时代步伐,不能闭门造车。知识体系的衔接需要各专业授课教师的点滴积累,授课教师也应走出舒适圈,熟悉授课专业相关研究内容,扩展知识脉络,打造“学什么-用什么-怎么用”贯通式的教学思维,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前沿热点、国家高精尖设备需求等内容扩展及探讨并非难事。

如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一直都是教学薄弱点,如何建立不同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必将成为“通专混合式”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以材料成型专业学科通识课程高等数学和学科基础课材料力学为例,在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中,绘制杆件内应力图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繁琐的弯矩叠加内力图更是课程难点之一,但在引入高等数学中函数与一阶导数、二阶导数之间关系后,每种载荷作用下梁的内力图变化规律即可被快速求解,从而找到梁的危险截面[6-7]。除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需要建立更完整的知识脉络外,专业课程也应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  加强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一直都被比作“象牙塔”,从正面看,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心向学”的一方天地,可是这也说明了校园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学生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可以将每个知识点都牢记于胸,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陷入“学了有什么用”的茫然,更加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摆脱这一困境,让学生了解自己、提高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内驱力才是提升人才水平的根本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