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大学生营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陈山泉 张若琪 齐子宇 于月 宁毅


摘  要: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健康状不容乐观,他们的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创新型营养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饮食行为。该篇研究创建一门引导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创新型营养课程。该课程创新性地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做到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营养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获得健康饮食的能力并且能够作出科学的决定。在课程中,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执行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课程;大学生营养教育;营养学;健康饮食;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57-05

Abstract: Nowadays, the health statu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very good, poor dietary habi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ten lead to health issues. Therefore, innovative nutrition education programs are necessary to be established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scientifically healthy eating behaviors.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innovative nutrition course with the goal of guiding students to acquire lifelong learning skills and promoting holistic education. The course creatively integrates diverse teaching activities, focusing on competency-based learning and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nutrition concepts, cultivate autonomy, acquire the ability for healthy eating, and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rough th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students clearly understand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timulate self-aware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executive ability in the course.

Keywords: innovative curriculum; nutri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nutritional science; healthy diet; holistic 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已成为新时代的主要力量,其教育和培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183万人[1]。这表明了大学生在人口中有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开始显现。尤其是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他们的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锻炼、精神压力大和睡眠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出[2]。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3]。而根据中国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校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且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4]。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大学生健康教育有其优点和缺点。随着大学生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优点包括促进健康意识的提高,传播营养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例如,武汉大学的营养学课程从多角度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营养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6]。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难以内化且长期具备。另一方面,缺乏实践性,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此外,缺乏个性化教学也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7]。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为顺应国家政策,强化大学生营养教育,本团队创建了面对所有专业的通识型本科生课程——营养与健康生活。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创新性地开展了大学生营养教育课程教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创新性的融合策略,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质的提升。该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知识层面营养学教育的同时也设置实验部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互相整合,践行可持续营养,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创新性融合。通过大学生营养教育课程教改,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创新性的融合策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创新性融合内容

单纯的教材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其学习动力,需要采用更多元化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实践、创新实践等,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合一。研究表明,采用多元化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其学习效果。在临床医学课程中采用模拟患者实践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增强其临床能力和自信心[8]。因此,本篇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同步进行的创新性融合。通过扩充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进行创新性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及时了解和掌握营养学研究最新领域和动态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团队结合我国国情,推出针对大学生的新型营养教育课程——营养与健康生活。OBE是一种成果导向或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先制定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教学方法和材料,随后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课程。BOPPPS是一种注重教学细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重视学生的参与、互动和反馈,能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9]。

本课程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OBE理念和BOPPPS教学方式相融合的模式(图1),时刻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应用,并加入思政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最后达到体质提升和道德观同步培养,打造针对性的“全人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实事求是、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满足最终考核的数字成绩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广泛的目标,其中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等。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此外,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成长和发展[10]。学习过这门创新课程的同学们将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获得对营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拥有帮助周围人认知健康饮食和落实健康生活的能力。

与此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引入了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的新一代接班人。引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营养健康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了解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道德伦理,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个人自我约束能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不光能让学生了解公共健康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养成个人卫生、社会卫生的好习惯;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营养健康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的公益活动中去,推广营养健康知识,促进营养健康文化的普及。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始终将公众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鼓吹有失偏颇的营养理论,更不能利用自身的知识掩饰企业错误和推动有害产品流通。在营养教育过程中,通过体质提升和道德观同步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和道德观念,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打造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能够为社会健康和公共利益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活动的创新性融合是实行“全人教育”的基石;通过弘扬中国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营养传播者和以提升全民健康为己任、具有奉献精神的健康守门人。中国饮食和营养的特色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医药理念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将食物分为寒热平凉四性,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文化则注重营养素的摄入和计算,强调控制卡路里和饮食成分的比例[11]。课程内容设计在引导学生具备健康体魄的同时,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石,融合先进的营养健康饮食理念,建立富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饮食习惯的饮食健康理念。在进行营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小组成员进行传统菜肴的改进。小组作业中要求学生基于所学,在中国受欢迎的菜式中挑选出一道进行原料或烹调方法的改良,使美食更符合健康的理念,打破大众传统认知壁垒。“健康的东西不好吃”的观念是公众对于健康食物的普遍错误认知,导致人们认为健康的食物口感不好,不如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的食品美味。这种误解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健康的食物,而是倾向于选择所谓的“好吃”,但实际意义上并不健康的食品。在长期的错误认知熏染下,公众的身体健康处于很大的威胁当中。而打破这种不正确的迷思,则是迈出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菜肴创新具有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阶的自我评估和提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140种食品模型的帮助下对自我进行评估。通过填写食物频率问卷和记录过去24小时的饮食,并把自己记录的数据输入团队自行开发搭建的膳食评估平台,学生结合系统结论,利用现有资源,对自己的日常饮食提出改进建议。审核自身的营养是否达标,以及检验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当今许多学校都在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曾经通过让学生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估。实验发现学生自我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积极作用[12]。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执行能力。同时,自我评估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提升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改进方法,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13]。

学术讲座作为特殊的校园教育形式,是专家学者多年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展示,对学生隐形知识的积累和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14]。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团队负责人主动邀请到世界各地的专家来为学生讲授相关内容。这能帮助学生在放眼全球的同时,也能具备接地气的本土化执行力,将其进行相互融合。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去培育可持续营养的未来接班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