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思考
作者: 喻冰峰 周红摘 要:对分课堂是我国学者在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和高校教学改革大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学生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对分课堂是增加还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等现实困境。该文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现实困境;教学效果;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23-04
Abstract: PDA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PDA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whether students have enough time to prepare for each class discussion, whether PDA class increases or reduces the burden of teacher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class discus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tudents and school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DA class.
Keywords: PDA class; teaching model; realistic dilemma; teaching eff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13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他于2014年在《复旦教育论坛》发表了《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为高校推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后,围绕对分课堂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截至2022年12月31日,笔者在知网通过关键词“对分课堂”进行搜索,发现共有2 063篇相关论文。可见,这一新的授课模式受到我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多数学者主要结合具体课程谈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本文主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巨大提升,与此同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渡期,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打破外国的封锁与打压,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空前扩大,使更多的青年实现了大学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时代的新要求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等教育重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学目标的改变对教学方式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一方面使更多的青年实现了大学梦,延长了受教育时间,但也导致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压力,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学习松懈了下来,尤其是那些以较低分数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并无优越感,加之毕业后就业困难,因此很多大学生觉得学得好与坏无所谓。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刷抖音、刷视频、玩游戏等,时间被极大地碎片化。对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到网上去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愿意通过独立思考去探寻答案,学习的目的只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通过考试,因而专业知识掌握得极不牢固。张德江[1]在《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一文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高度概括: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知”是授受别人的东西,“识”是自我加工和动作,体现的是一种创新性。重“知”而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极不相符。
大学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导致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许多大学教授承担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因而本科生的教学重担自然落在了中青年教师的肩上。由于职称晋升的压力,特别是一些高校执行“非升即走”的政策,青年教师们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压力。在繁重的教学重任和巨大的科研压力面前,他们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方面,他们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通常采用“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为节省备课时间,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而很少修改,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大学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从当前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来看,还是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到了一个必须改革的关键期。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对分课堂的提出是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探索的重要成果。
二 对分课堂的内涵、特点和优点
对分课堂综合了讲授式课堂即“先教后学”和讨论式课堂即“先学后教”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各自优点,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效率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是对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综合,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对分课堂又称PAD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
该教学模式共有三个特点:第一,时间对分。将教学时间进行师生对分,即将课堂时间一半划分给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教授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而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从而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第二,隔堂检查。在上次结课和下次上课的一周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后做准备。这是学生进行内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一周时期内,学生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并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求答案。第三,小组讨论。教师先考量学生的水平等级,然后根据好中差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看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对分课堂的提出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课堂上老师只讲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这是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前提。隔堂检查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隔堂期间,由于学生始终处于对该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当中,因而可以较好地抵抗遗忘曲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相互交换对问题的看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个人独自思考问题时产生的盲区,扩大视野,而且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辩论过程中往往能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对分课堂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导致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不利于师生之间情谊的建立。在对分课堂中,由于师生互动的频率增加,有利于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相比,对分课堂确实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优点,但对分课堂也并不完全像我们原先预想的那样完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课后时间来准备每一次的课堂讨论是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预设,上次结课和下次上课的一周时间是学生内化吸收和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但如果这门课一周上两次的话,那学生就只有两三天而并没有一周的课后研习时间。张学新[2]在《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在2014年春季学期,通过对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程的学生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4.3小时,阅读课本为1.9小时,完成作业为2.1小时。总计花费的时间为8.3小时。然而,学生的课后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同一学期每位老师都采取这种授课方式的话,那么学生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则会相应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投入的时间过短,必然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实际上,现在大学生的课排得非常满,通常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梁若冰等[3]在《从学习者视角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一文中根据调查指出,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一学期修读的课程中,只能接受一两门课程采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可见,同一学期过多的课程采用这种授课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难以应对,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二) 对分课堂到底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文献统计,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多的课程是理工类课程,然后为医学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而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专业课程占比最少[4]。从对分课堂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明显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际上,对文科教师而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大大超出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时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老师做广泛的阅读和精心的准备,一方面这固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实现教学相长,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因而会影响到其科研时间的投入。对于文科教师来讲,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当今学科知识分得如此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蒋兰陵[5]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一文中指出:对分课堂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英语水平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是在付出的时间方面远远超出了标准课时量。相对而言,理工科的教师只要达到较高的学历层次,对于本学科领域的问题,都能较好地做到触类旁通,得心应手。可见,对分课堂是否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要视不同的学科而论。
(三)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是推行对分课堂过程中遇到的又一瓶颈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经过一周课后准备的基础上,通过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并最终提炼观点的重要环节,因此,小组成员间良好的互动交流直接决定了成果展示环节的实际效果。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主要会遇到以下难点:第一是分组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一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分配的均衡性,勿使组际之间出现太大的差距。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第二是时间的把控问题。如果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太多,小组数量多,每小组在成果展示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显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特别是当每个小组所展示的内容如果有极大的相似性时,让更多的小组进行展示其实也只是在浪费上课的宝贵时间。第三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学生在课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并围绕思考题展开课外阅读,这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只是随便敷衍应对,事实上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小组讨论中只是听取他人的看法,自己却不提供任何新思路和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