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韩奇钢 梁策 李义 张志强

摘  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吉林大学材料成型专业课程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特色化着眼,提出“强关联映射与无声细润物”组织模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使思政工作“入耳、入脑、入心”;确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施模式,构建“科学+工程+品行”三核心素养的融合式过程育人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为高校工科类课程推进全方位立德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材料成型原理;思政育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44-04

Abstract: Without virtue, a country cannot thrive, and a person cannot stand without virtue. To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talents is to cultivate useful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virtue.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Material Forming" of Jilin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scientifi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cultivation,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strong correlation mapping-silent refinement" to strengthen ideals and beliefs, cultivate patriotism, and strengthen moral cultivation,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be "in the ear, in the mind, and in the heart", establish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build an integrated process education platform of "science-engineering-conduct" three core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practic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explore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llege engineering courses to promote all-round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Material Forming Princi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学科’教学改革研究”(JGJX2022B10);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通专混合式材料成型课程闭环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21XYB093);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SK2022061);吉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探索”(2022JGZ009);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数字化成形理论与应用”(2022KCSZ20)

第一作者简介:韩奇钢(1983-),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

*通信作者:梁策(1987-),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开展面向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改革,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2-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既为高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遵循,也为高校师生深化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是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4-6]。如何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材料成型课程是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群,本研究以材料成型原理这一专业必修课为例,阐述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方法。材料成型原理课程内容主要阐明金属塑性成型、液态成型、熔焊成型等成型技术的内在基本规律,揭示材料成型过程中影响构件性能的因素及缺陷形成的机理。本课程将使学生对材料成型过程及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实质性理解,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本文基于材料成型重点课程——材料成型原理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努力为高校工科类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思政内容融入生硬与课程知识点关联性差等难题探寻破解之道。

一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分析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本是一体,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当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一方面归因于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考核压力大,教学考核压力小;另一方面归因于高校课程普遍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此外,部分专业教师对于工科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仍惯性地认为思政教育应由辅导员、班主任、马列教师等专门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够积极主动。探析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与学生认识不足”问题,对于推进全方位立德育人尤为重要。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审议通过,其对课程思政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出了详细指导,但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中,思政内容融入生硬与课程知识点关联性不强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材料成型原理课程因固守学科范围,仅仅强调学科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科的当代社会效用讲解不够,无法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到自身的责任和价值的呈现;此外,原有这门课程的讲授没有仅仅立足于学科内部,没有把学科发展放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呈现,没有用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视角去理解本学科发展,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供一种整体性思维。

课程思政要达到育人的功能,不能生硬地把专业课或者通识课讲成思政课,刻意地加入生硬的思政元素;刻意的、结合生硬的思政教学很难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共鸣。课程思政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课程思政不是挤占专业内容,而是要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内容,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如何探索出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改革举措,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实现关键。

二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发展方向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的思政和教改发展方向应与学科发展方向相辅相承。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自动化向工业智能化的关键转变时期,“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也是材料成型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依托。随着“十四五”规划发布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的推进,我国材料成型技术水平也得到快速发展,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占据了较大比例。目前我国高校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仍以基础为主,缺乏创新性技术内容的拓展。因此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和教改方向应围绕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材料成型专业课程内容在制造行业应用广泛:交通运输领域中,我国汽车、轨道客车、船舶等零部件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塑性加工技术生产的,多点成形技术、旋压成形技术、内高压成形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为实现复杂三维结构制品提供了方法;航空航天领域中,导弹、运载火箭、飞机需要的大型回转体零件直径较大、结构复杂,航空材料的成型对传统成型方法提出了挑战;能源领域中,水轮机、火力发电机、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大型输油管道等基础及关键零部件的制备成型实现国产化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的发展应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相结合,思政因素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理论结合,而是真正以国家需求为着眼点,使学生以强国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科知识学习的热情。新时代赋予学生新使命,学科内容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他们来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学好材料成型专业课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爱党爱国的新时代综合人才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三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创新举措及内容

为破解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问题,吉林大学材料成型专业课程通过联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职教师,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学科交叉教学团队,将材料成型专业课程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研究相结合,创建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强关联映射”组织模式,自主提升团队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奠定课程思政基础。以材料成型原理为例,由于学科分化,导致现有教学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完善已达到建构课程思政的要求,因此通过学校内院系互动,师资共享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金属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气相对液态金属的作用、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等材料成型内在基本规律和物体本质关联。

为破解教师与学生认识不足问题,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原理课程通过“材料成型学科知名专家请进来、课程团队教师走出去”的常态化交流,自主更新课程相关的前沿性科学技术、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难题等课程内容,在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对比中提升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建立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原理性、技术性、操作性“组合式”教学方法,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凝练好思政元素,讲好思政故事,创建课程思政“无声细润物”组织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思政工作“入耳、入脑、入心”。例如,为解决课程教学与社会联动的问题,解决专业教育局限性的问题;在课程开篇讲授学科发展史部分,引入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主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元素,阐述材料成型原理在军/民用大飞机、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学生的马列理论素养与专业自豪感;此外,着重讲述目前材料成型行业存在的“卡脖子”难题,激发学生的科学使命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