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思考
作者: 喻科 吴潇航摘 要:无论是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还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研究生高质量培养都需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质量建设。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存在基地落“实”不够、资源集聚不力、管理柔性不强和师资支持不足等建设问题,主要原因是基地功能定位不明、建设规划顶层设计不够、核心主体缺位和督查督导机制不全,为此需要从新发展格局融入、基地建设生态重构、虚拟基地建设探索及督导机制完善等方面探索新思路、拓展新路径。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虚拟基地;建设督导;高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60-04
Abstract: To support the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it needs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in joint training bas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joint training base for postgraduates i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has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training base, lack of resource concentration and management flexibility, and teachers' supports are not enough. The main causes are unclear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the joint training base, insufficient top-level design, absence of core subjects, and incomplete supervis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expand new paths in terms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reconstruction of joint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of virtual bas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approach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joint training base for postgraduates; virtual base; supervision;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yjg19308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拔尖人才培养研究”(223144);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yjg211007)
第一作者简介:喻科(1968-),男,汉族,四川西充人,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组织创新与管理。
专业学位是我国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迫切需求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兼具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是以经济社会主战场、产业发展最前沿为主要面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占到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一半以上。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培养质量的担忧。虽然,实践证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创新、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基地建设的热潮中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功能定位不明确、服务环境不健全、利益主体不协调等[1]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总体而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只是完成了“建起来”的历史任务[2],如何“建得好”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 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全体人民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随着学位类别的不断丰富,招生规模的稳定增长,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有力地满足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在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要以更高水平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培养质量发挥高端引领、更大力度深层融合实现创新驱动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突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既是更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要求的行为自觉,更是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研究生整体的教育质量,影响我国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为此,突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既是我国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是专业学位高质量的重要显性指标。由于高校存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资源的长期短缺,加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职业背景属性,因此,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实践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一个多方协作、跨界运转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5],具有学科融合深、资源集聚广、优势互补强和整体协同高等平台优势。实践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质量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基地建设质量越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越明显。由此,突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质量建设,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的现实境遇
(一) 基地落“实”不够
当前,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技术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共性问题。除此之外,部分基地建设的“虚化”现象也较为突出:有的只是完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申报获批任务,获批后再无任何建设工作推进的“纸”基地;有的是签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协议,举行了授牌挂牌活动,但后续未有实质性建设的“牌”基地;有的则是改变了基地建设方向,逐渐演变为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常年没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的“空”基地。这些“纸”“牌”“空”基地的存在,虽各有不同的成因,但却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共同问题,那就是基地建设数量成为了基地建设质效的考核指标。当数量异化为高校关注的成绩符号时,基地建设的落实落地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纸”“牌”“空”基地短期内也难以消亡。
(二) 资源集聚不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范式决定了某一高校的某一专业学位授权点可能同时与多个企业分别建立了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同时某一企业也可能同时与多个高校同一专业学位或不同专业学位建立了多个联合培养基地。这样联合培养基地事实上就构成了一个由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价值网络。在这个庞大的价值网络中作为节点的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本身又有多个社会价值网络。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便成为了一个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如何将这个巨复杂系统统筹起来、高效运转,提升人才培养效能?从实践看,合作主体各方因缺乏理念创新的内在驱动,便少有模式变革促进高质量建设的行为主动。因此,“点对点”线性合作是常态,“面对面”“网对网”非线性协同并不多见。其结果既无规模效应,也无群体效应[6]。
(三) 管理柔性不强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归根结底是为了更高质量培养人才,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性,时代性决定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必须契合新要求、实现新发展、展现新变化,也就是说,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还应体现出对新时代新要求的敏捷适应,这就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的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实践中,一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基地管理文化建设滞后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基地管理柔性的变革;另一方面基地建设群体决策的程序化、形式化、官僚化,与基地价值网络的非线性决策模式的冲突,也阻碍了基地管理柔性的发展;加之固化的管理与雷同的建设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的改革创新。这必将影响到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产出与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以及人才应用型特质与新发展阶段要求的适配性。
(四) 师资支持不足
师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没有足够强大的师资支持,就没有联合培养基地的可持续高质量建设。毫不讳忌,师资的短缺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做好能满足基地建设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的长期准备,存在实践能力培养指导的“专任”教师短缺瓶颈,因此“谁的学生谁指导”还是目前的一种惯习;二是企业在选派到基地承担指导任务的师资时,大多是基于生产、技术层面的优势,对指导技能还没有足够的考量,免不了出现“会自己做”,而不擅长“指导他人做”的现象,因此指导大多只能停留于表面化、形式化[7];三是社会师资的利用还很少见,尽管有少数联合培养基地已开始探索社会师资参与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但即便有,也大多是临时和短期行为,充分利用社会师资参与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建设的问题解析
(一) 功能定位不明
“纸”“牌”“空”基地的存在,虽与目前的数量化考核的价值导向,以及高校盲目建设、企业蹭热度有关,但根上还是在基地建设之初,缺乏科学的建设论证、合理的功能定位。近几年,随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加关注,推动了新一轮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热潮,出现了基地建设的繁荣景象。但随着基地建设数量的不断增长,在一定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剩余可选择合作企业相对减少,供需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增长需求,一是在其他高校已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合作企业,让企业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二是无奈地降低企业合作条件,甚至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临时性”合作。无论哪种情形,都将影响到基地建设的投入,导致基地功能折扣、建设定位模糊,甚至虚化。其结果,不仅没有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相反使有限资源过度开发,投入分散,建设模式雷同,缺乏亮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