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模式及其建构路径
作者: 孙魏 孙向召 赵珍珍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模式以增强课程针对性为出发点,开展专题化、精品化、互动化、平等化及个性化教学。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模式主要依托构建理论讲授分众教学、课内实践分众教学、课外实践分众教学及互联网分众教学四个分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演讲主旨和讨论主题、社会调查和参观体验主题及线上教学平台和“两微一端”平台进行分类,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模式;建构路径;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82-04
Abstract: Focus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s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of 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velops thematic, high-quality, interactive, equal and personalized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cus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relies on four sub-modes: theory teaching focus teaching, in-class practice focus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focus teaching and internet focus teaching. It classif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eech themes and discussion topics,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visiting experience topics,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and "two micro-one-end" platform, so a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u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cus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ng path; teaching quality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可见,增强针对性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面对100名左右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并非易事,而分众教学模式基于分众传播理论,以因材施教和主体性教学思想为指导,以问题区分受众,进而对不同群体施以不同的教育[2],该模式是增强高校思政课针对性的最有效模式之一。
一 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分众本是传播学概念,指传播者依据受众的动机、需要、欲望等方面差异,划分若干个受众群,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内容、手段、方式和策略,通过分众的方法来达到传播大众化的目的[3],而高校思政课引入分众理论进行教学重构,有利于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极为便利,同时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随时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师生都面临着海量真伪信息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每名学生的学情及思想状况也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传统大班课堂漠视学生个性,背离了高校思政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同质分类,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中心地位,坚持因众而异、差别标准,实施针对性教学,有利于增强针对性,有利于突出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有利于增加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4]。
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作以小众对象授课、个性化授课为主要授课模式,营造分众化小课堂,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现有师生比例条件下,通过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分众教学,关注每名同学的思想状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以增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开展专题化、精品化、互动化、平等化及个性化教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归类分众,形成不同学情的小众团体,然后再根据不同小众团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针对性教学,以求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根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和专长组建不同特色的教学小众团体,扬长避短,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以求达到最佳组合、最佳匹配,同时,无论是课堂内实践中的讨论、演讲活动,还是课堂外实践中的参观、调研及互联网教学,均以分众的方式寻求最优教学配置,以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标。简言之,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分类,对课堂内实践、课堂外实践及互联网教学进行分类,在对学生划分为不同群体的基础上,因事而化,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在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因时而进,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因势而新[5],从而实现分众教学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既包括教学主体,又蕴含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均为分众对象,作为教学形式的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及互联网教学同样进行技术性分类。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从而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确保立德树人实效。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已经不限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更注重发挥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育人作用,更加注重借助于网络实现分众教学的目标。简言之,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外延以“四梁八柱”为基本框架,其中,理论讲授分众教学、课内实践分众教学、课外实践分众教学及互联网分众教学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四梁”。另外,与理论讲授分众教学相对应的教师分众和学生分众、与课内实践分众教学相对应的演讲主旨分众和讨论主题分众、与课外实践分众教学相对应的社会调查主题分众和参观体验主题分众及与互联网分众教学相对应的线上教学平台分众和“两微一端”平台分众则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八柱”。
二 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依托理论讲授、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及互联网教学四种形式,通过教师主导分众、学生主体分众、课内演讲主旨分众、课内讨论主题分众、课外参观体验主题分众、社会调查主题分众、线上教学平台分众及“两微一端”平台分众八种具体手段,从而加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一) 高校思政课理论讲授分众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建构高校思政课理论讲授分众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师主导分众、学生主体分众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每学期根据每名思政教师的自身优势、学术专长和关注点,分成若干个教学团队[6],每个小团队内的教师再根据自身专长选择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再针对各个班级进行循环授课,从而实现教师分众授课、发挥自身优势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务部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情同质小众班级,从而实现学生分众、因材施教及因人施教的目标。
所谓教师主导分众就是将高校思政课授课内容和任课教师授课专题进行分类,并根据思政课5门任课教师的学术专长和研究兴趣与各个思政课专题进行匹配,从而将原来由一个老师负责讲完某一门思政课所有知识点转换为多个老师分工协同完成,打破高校思政课程传统的“一课一师”“一名教师对应一个班级”做法,逐步实施“一课多师”及“教师专长分众小群对应班级群”的模式。每个教师专长分众小群一般由6名教师组成,该小众团队负责一个教学班,该团队又包括1名主授课教师和5名专题讲授教师,各任课教师依据自身优势和专长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关注点、疑惑及学情基础自主安排授课内容,突破传统课堂固定课时、固定内容的限制,在紧紧抓住主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为学生提供风格不同、口味各异,兼具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思政课“自助大餐”。
所谓学生主体分众就是教务部门对学生的学科背景、学习基础等情况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并据此将学生分为若干小众班级,教师则根据班级综合学情因材、因专业、因基础、因个体化差异及因个体需求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特殊性。学生主体分众还可以是连接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间的通道,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思政课和学生的专业课紧密结合,形成思政课和课程思想政治元素互相配合的“双轨”机制:一方面,确保同一个思政课授课班级的学生属于同一学科门类,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政课基础,不断发掘学生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学情基础的教学班小众群体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注意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所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衔接。另外,绝大部分同学也认为相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上课效果更好。
(二)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分众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演讲主旨分众和讨论主题分众是建构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分众教学模式的两种最有效途径。
所谓演讲主旨分众就是教师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热点问题及学生关注点,设置针对性强的演讲题目,然后再依据学情将这些题目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从而凸显每名同学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在一学期内,教师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演讲活动,展示个性,由主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总结、评析,并将观点一致或者相似的学生进行归类分众,针对不同小众群体、个体进行教育,其核心在于突出个性、特殊性,确保思政课惠及全体学生。课内实践教学的演讲活动应融入到理论、实践授课的全过程中,一般安排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主授课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讲出真实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师生翻转,即学生讲,教师听,能够更真实、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思想动态,从而能够做到精准施教。同时,主授课教师还要做好发言记录和即兴评析,并在课后做好归档、分析及反馈工作。演讲主旨分众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发言时间、布置个性化发言题目,教师每学期利用课堂的前10分钟,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关注热点,针对每名学生布置个性化发言题目,确保每一名同学在一学期内至少发一次言,由于课时、班级人数等限制,每名同学的发言时间原则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内容高度精炼,要做好提前准备,以演讲的方式讲清楚宏观问题和个人感受。发言题目要和课堂讲授内容、热点问题及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
所谓讨论主题分众就是根据学情组建若干个学生讨论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是8~10人,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及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创设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基础,主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讨论题目。主题讨论较主旨演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的问题,主旨演讲一般是宏观题目,主题讨论则更加具体,主旨演讲主要由学生个体完成,而主题讨论则主要由学生小群体完成。主题讨论“分众”的核心要义是立足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讨论主题分众既是建构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分众教学模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最有效渠道之一。主授课教师首先要在学期初分好学生讨论小组,以100人班级为例,一般可以依据相同相近宿舍、共同兴趣及自由组合等方式,分为10个左右的小组,同小组学生要尽可能在心理特点、人格特征、思想状况、宿舍距离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至少拥有一个共同点,从而能够在讨论问题上具有若干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