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基本路径研究
作者: 王金龙 李梓祎摘 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为核心叙事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具备贯彻文化自信教育的独特优势。文化自信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既需对教材的内容知识体系予以梳理与突显,亦需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纲要”课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后繁荣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历史根基与现实依据;而理清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教材内容编排特点进行纵向比较突出、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要素皆为有效方法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知识路径;教学策略路径;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98-04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ing Chinese people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principle lin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th possesses the unique advantages in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textbook content system should be dredged and highlighte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h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ary Culture leaded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thriv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providing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ba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ree other confidence, making vertical comparisons on the basis of features of content arrangement in textbook,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lements, are effecti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knowledge path; teaching strategy path; textbook content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正式地一并提出,使“四个自信”的理论内在逻辑结构正式、完整的形成[1]。在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着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2]。在“四个自信”之中,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也即文化自信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认同进而培育并树立其文化自信,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在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纵贯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叙事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因其教学内容涵盖、承载了当代文化自信教育的历史根底与现实依据,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战略阵地。
一 文化自信融入“纲要”课的知识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是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可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推进文化自信建设、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三个基本方面与着力点。而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应当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叙事主线纵贯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涉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更应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阵地。文化自信有效融入“纲要”课,必须对其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自信教学内容及其作用予以有效梳导与突显,从而更好地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历史根基与现实依据。
(一)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之连续性、丰富性及对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大学生树立当代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1],它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2023版)第一章第一节的首要部分,专门强调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程度,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并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源,即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5]。而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在“纲要”课程的起始阶段,其理应成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精神特质、最深层次的价值精神追求,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存、发展所必需仰赖的沃土[6]。
“纲要”课的文化自信教育,需先着重讲明古代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长期领先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所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和厚德载物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也需要对学生予以讲解、介绍,因为它们“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这样不仅能使历史文化素养相对欠缺的当代大学生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辉煌,从而夯实其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也有助于其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相通相近之处,从而使其在“纲要”课中后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中形成纵向一贯的文化自信逻辑体系。
(二)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纲要”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在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冲破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因为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其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指明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在反对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过程中,宣传、建设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文化,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完成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在“纲要”课该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成就以及该时期我们党所锤炼、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前者如推动“左联”成立、发展抗日革命文化运动、推动文化界抗战统一战线、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和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及“双百方针”等等,后者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纲要”课中进行文化自信的讲授,应特别关注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因其作为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带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与民族特性,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根据。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当代现实依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最直接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与当代中国实际,以面相现代化、面相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价值旨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从而激发起了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纲要”课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教学内容,应主要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来进行展开,而这一内容也正是“纲要”课程后期教学内容的主题、主干所在。首先,要讲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厚度的持续增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支撑。其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所以当代中国在站起来基础上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以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实际,也恰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度自信、高度繁荣的。繁荣发展、砥砺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当下所取得的伟大理论与实践成就,正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确立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与现实根据。在“纲要”课后期的教学内容中,要特别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讲解,以现实、真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来培育、树立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