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热点论域及研究前沿

作者: 史大胜 李立 乔磊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热点论域及研究前沿0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 两款计量软件,对2 237篇期刊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热点和前沿。研究发现,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及立德树人四个方面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论域。此外,研究也进行一定的反思和展望。第一,立足实际,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入研究;第二,立足育人,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第三,立足文化,加强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第四,立足实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01-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has attracted more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to carry out related exploratory research. Through two measurement softwares,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graph of 2 237 journal document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th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wer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study found that four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re frontier hot topics in this field. In addition, certain reflections and prosp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research. First, based on reality, strengthen problem-oriented in-depth research; second, based on educating people, clarif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rd, based on culture,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fourth, based on actual results,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researc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nowledge graph;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Vosviewer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课程思政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学界掀起了一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高潮。随着例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提出和完善,学术界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虽然研究在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三方面成果显著,但国内学者在可视化分析、定量研究方面成果却极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 两款计量软件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上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的借鉴和研究决策的参考。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经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将选取的样本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再结合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其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在研究工具上,研究选取了Vosviewer(版本为Vosviewer_1.6.16)和CiteSpace(版本为CiteSpace5.7.R3)两款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Vosviewer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内斯·简·万·艾克(Nees Jan van Eck)和卢多·沃尔特曼(Ludo Waltman)开发的计量软件,主要可以进行国家、作者、机构的共现以及作者、文献等的共被引分析。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软件,主要可以进行合作、共现以及共引3种图谱的分析。

(二)  样本来源与处理

研究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为主要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将主题词限定为“高校”和“课程思政”,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30日,初步得到8 621条结果。为进一步确保研究文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通过三次筛选,剔除会议、报告、书讯等无关文献,仅选择学术期刊,最终获得1994—2023年的有效样本文献1 676篇。除此之外,还对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及谷歌学术进行文献检索,补充相关文献561篇,共计2 237篇文献。具体而言,首先将2 237篇样本文献导出,导出格式为RefWorks,接着将文献数据再分别导入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中,并进行参数的设置和数据的清洗,最终获得273个高频热点关键词。最后,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分别进行关键词密度视图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的分析。

二  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  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

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对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很好地把握研究的整体态势。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1994—2012年,课程思政研究的潜隐期;第二,2012—2018年,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期;第三,2018—2022年,课程思政研究的爆发期。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潜隐期中,总体发文量不高,甚至有的年份并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探索与思考;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期,总发文量达到507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到了该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视角更加多元。

2  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莱斯计算公式M=0.749(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N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发文篇数[2]),计算得出M=1.67,可知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为2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发文篇数大于等于2的11位核心作者,见表1。由表1可知,发文篇数大于等于3篇的共有5人,占核心作者数的45.4%,其中上海电力大学的焦连志发文篇数最多,达5篇,被引频次为71次,篇均被引量为14.2。而在所有核心作者中,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量最高的是华东政法大学的闵辉学者,被引频次达146次,篇均被引量为73.0,是核心作者中影响力最大的作者。但总体来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虽然该研究领域总发文量高达2 237篇,但核心作者发文量偏低,仅达29篇,占总发文量的1.30%,核心作者中发文量最高的也仅5篇。可以看出,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然内容丰富、成果突出,但学者们并不聚焦,亦没有持续研究的态势。

3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计量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得到初步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其中包括了一级研究机构,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也包括了一级研究机构下的二级机构,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等。首先经过合并整理,将一级机构下的二级机构并入一级机构,再通过数据的整合,得到发文总篇数大于等于8的一级研究机构,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高校课程思政核心研究机构多是理工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发文总篇数排名第1的是上海理工大学,共发文15篇,发文占比(占总发文量)0.67%,总被引频次达229次。排名第2的是上海海洋大学,发文总数为12篇,发文占比是0.54%;北京联合大学和东华大学排第3,发文篇数均为11篇,发文占比为0,49%。以上11所机构构成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机构群,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较为分散,合作性不高,并且持续输出成果的能力有限。

4  依托项目分析

笔者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依托项目的分析,选取了发文总篇数排名前10的基金项目,见表3。由表3可知,较多研究成果都有其依托的基金项目,依托项目最多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发文39篇,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其次是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文均为33篇。除此之外,还有安徽省、广西省、湖南省等各省份的基金项目。总体来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都高度重视,设立了各类基金项目,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二)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论域

通过Vosviewer可视化软件绘制的密度视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布。首先将数据导入Vosviewer中,设置相关阈值和参数,剔除无关关键词,再经过数据的清洗和整理,合并同义的关键词,最终得到273个热点高频关键词,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选取部分热点高频关键词,见表4。再将这些关键词通过Vosviewer进行密度视图的可视化[3],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颜色深浅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密度高低,即颜色越深,研究热度越高。从深色到浅色,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结合表4和图2可知,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四方面是我国课程思政研究最热点的主题。为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热点话题,将对涉及的四大方面内容进行详细地探讨。

1  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排名第1的高频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达424次。是研究的第一大热点。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也是立德树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定位是研究的焦点问题。首先就两者同向同行的问题而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对于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也有学者强调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利于挖掘与提炼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隐性与显性的教育合力[5]以及“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的问题[6]等。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向和功能的一致性、任务和目标的共同性等方面,两者之间的不同则体现在课程内容、特点及地位等方面[7]。而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问题,两者也有所不同,思政课程职能是铸魂育人,实施主体是思政教师。课程思政的职能是协同育人,实施主体是全部教师[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