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现状、热点、建议

作者: 黄林林 黄杉杉

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现状、热点、建议 0

摘  要:该研究以2013—2022年间中国知网CSSCI外国语言学类来源期刊发表的高校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高被引文献统计情况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数字人文视域下高等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结果显示,近年来,慕课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于慕课与外语课程的重塑、慕课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结合、慕课与个性化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慕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未来研究建议应聚焦慕课与智慧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慕课与体验学习活动的创生、慕课与形成性学习评价的完善和慕课与外语教师云共同体的创建等领域。

关键词:高等外语教育;慕课;多阶段抽样法;内容分析法;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07-06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papers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ublished in CSSCI from 2013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ot spot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research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number and time of publishing, the author's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the statistics of highly cited document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human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ainly lie in the reshaping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the combina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college English flip class,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zed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fields such a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mode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the cre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tivitie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the perfection of forma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the creation of cloud community (Virtual Department)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eywords: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ig data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智时代的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自2020年以来,新冠感染疫情的持续蔓延使得“互联网+”完全深入广泛地进入教育领域,大量的网络教育平台成为辅助教学的载体,在线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党的二十大则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再次彰显了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决心。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结合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式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助于促进全球教育机会均等和满足终身学习需求[1]。慕课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增加了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机会,并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联系起来,使其获得多样的语言交流机会[2-3]。当前,数字技术和外语教学的融合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外语慕课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

就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来看,国外集中于“高等外语教育慕课”的研究较国内数量更为丰富,主题更为多元。国外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视角考察慕课运用于外语学习的适切性和重要性[4],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式考察慕课在实际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和突出问题[5];反观国内,相关研究数量较少,整体来看主要集中在慕课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慕课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影响、慕课的本土化进程这些方面的研究。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于慕课的关注相对较晚,更多的是探讨在信息化背景下,慕课环境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的优势与挑战[6],后慕课时代大学外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案例研究等[7]。总的来看,关于高等外语慕课的研究的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硕博论文次之,更多的是学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地调查的思考和观察,运用文献计量的方式进行“对研究的研究”尚未发现。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CSSCI数据库的文献源,选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综合了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13—2022年间发表在外语类CSSCI期刊上的外语慕课研究论文进行系统化梳理,挖掘相关研究在发展趋势、主题分布、发表期刊和研究者等方面呈现的显著特征,旨在厘清2013—2022年我国外语慕课研究的总体态势,以期为未来外语慕课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和思路。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可视化方式研究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慕课的总体情况,显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慕课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笔者选择了发表在外语类 CSSCI 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慕课的文章作为研究总体,通过抽样确定研究样本,将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我国外语类CSSCI期刊2013—2022发表的关于慕课的文章。

(二)  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搜集和分析,采用“现状分析—原因探寻—趋势研判”的基本思路,试图围绕着“国内高等外语教育慕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三个问题,具体表述为以下三个问题:①2013—2022年间我国外语类 CSSCI 期刊上高校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的现状如何?②2013—2022年间我国外语类 CSSCI 期刊上高校外语教育慕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③2013—2022年间我国外语类 CSSCI 期刊上高校外语教育慕课有哪些趋势?

(三)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首先确定研究主题,设定研究范围,通过对主题词、摘要、关键词和正文的梳理,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对研究期刊的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其次,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主题、关键词和WoS分类的共现分析,对慕课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进而把握高等外语教育慕课研究的最新进展、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  数据收集

为保证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在对数据收集时,本研究采取了多阶段抽样法。首先,依据2021—2022年南大核心期刊目录,对语言学类中的外语CSSCI期刊进行整群抽样,共有12本期刊,包括《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上海翻译》《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共计9 053篇文章。鉴于《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未发表关于慕课的论文,故这三本期刊不在本次研究之列。其次,以时间和刊物级别为两个维度进行了维度抽样(dimensional sampling),由于2012年被称为国际慕课元年,2013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因此笔者将研究的时间维度确定为2013—2022年,并将刊物级别确定为在中国CNKI知网上发表的CSSCI文章。最后,采用目的性抽样法(purposeful sampling)在中国CNKI知网上点击高级检索,分别以刊名和标题为第一检索项和第二检索项,在刊名处依次输入以上9本期刊,在标题处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MOOCs”“SPOC”为关键词进行单独精确检索和交叉检索,时间限定为2013—2022年,共检索出论文51篇,剔除会议通知,最后筛选出供本次分析的论文45篇。然后将45篇论文通过转换格式,输入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8]开发的科学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进行主题、关键词和WoS分类的共现分析,使国内高等外语慕课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科学计量、数据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从而以直观、便捷的方式呈现出慕课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趋势。

二  结果与讨论

(一)  国内外语慕课研究现状概述

1  研究期刊的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外语电化教学》对慕课方面的关注程度最高,共发表了31篇文章,占比68.90%,显示出其对外语慕课研究的高度重视;《外语界》位居第二位,占比11.10%;其他刊物关注程度较低,这可能还是跟刊物的办刊定位及面对的不同读者群体有关。从横向发文时间上看,2013年,外语类CSSCI期刊中,仅《中国外语》刊发了1篇慕课相关的论文,到2016年达到峰值,以8篇稳坐榜首,之后研究热度有所降温,到2020年研究热度有所回升,共发表了6篇论文。尽管如此,2013—2022年间外语类CSSCI期刊中慕课研究的文章数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低,仅占这12种期刊刊登的论文总数的0.50%,这与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之后,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轰轰烈烈的破坏性创新影响相比,尤其是新冠感染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又一次的蓬勃发展相比,这样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因此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开展慕课研究还有着较大的空间。

2  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题,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和学界关注度。由表2可看出,2013—2022年间以慕课为主题发表在外语CSSCI期刊中有7名作者分别发表了2篇,结合这7位作者发表在其他刊物上关于慕课的文章统计,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马武林(共9篇)是外语慕课研究最活跃的学者,其次分别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蒋艳(5篇)和深圳大学的罗莎(4篇)。总的来看,产出量较大的核心作者不多,研究最活跃的作者的相关研究也仅有9篇的发文量,且这些较高产出的作者之间合作不多,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和紧密的合作网络。

3  高被引文献统计

高被引文献论文的刊登,说明该论文在慕课研究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或者比较重要的贡献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引用。表3中,通过分析2013—2022年间被引用量排名前10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集中发表在2014年(4篇)、2015年(3篇)、2016年(3篇),说明2013年慕课元年之后,外语研究界便敏锐地捕捉到慕课这个新的研究热点并迅速开展研究。其中,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伍忠杰的论文被引用量高达745次,成为2013—2022年来引用量最高的论文,而陈坚林的论文紧随其后,成为引用量排名第二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0篇文章中,有5篇文章(占50%)的作者(分别是陈坚林、马武林、胡加圣、陈冰冰、戴朝晖)都是属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所带领的“中国外语教学多维研究博士团队”,以上学者们较早地开展慕课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建构自己的研究框架,且成果颇丰,认可度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