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业认证双驱下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作者: 张晓瑜 郭润夏

国内外专业认证双驱下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研究0

摘  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顺应中国民航大学“国际化、标准化”的航空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路径。以机载设备剩余寿命精确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发展为导向,基于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以产出为导向建立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采用项目制方法建立课程体系,以持续评估建立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体系,并从师资建设、产教融合、航空安全文化等方面提出提升措施。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0版培养方案中,以期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和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一流专业;国际航空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22-05

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vi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s proposed. Under the precise prediction of the remaining useful life of airborne equi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jor is analyzed based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ducation goals and outcome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through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ystem for program is built,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from aspects such as faculty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viation safety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2020 progra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words: first-class maj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major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于2018年8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是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发展战略[1]。

世界一流的专业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2],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由此可见,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因此,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教育部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围绕现代航空电子领域的发展需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2018年民航局出台了《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到2035年,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的跨越[4]。随着航空电子技术发展,机载设备故障诊断理念从哪部分引起的失效向该部分还能工作多长时间转变,即开展精确寿命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研究。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围绕现代民航飞机电子领域未来技术发展,基于“大工程观”理念,开展教学创新改革。

一  基于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一)  国内外专业认证体系

1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其他成员组织实现学位认可[5]。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工科专业,主要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等18类专业,其认证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个方面。

2  国际航空教育专业认证

国际航空教育专业认证(AABI)主要面向航空类专业,包括航空电子、航空维修、飞行教育、航空管理、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安全科学以及无人机等几个专业,通过自我评估过程提升培训机构在航空企业、政府以及公众的可信度、完备性和接受度[6]。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及服务、机构与财政支持、航空安全文化与项目、校企合作和持续评估与改进。

(二)  基于专业认证指标的现状分析

结合国际航空教育专业认证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点,综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分析,在学生方面建立了完备的招生、培养过程以及毕业跟踪等机制,教学设施与服务、机构与财政支持皆有持续经费支持与更新完善,因此,学生、教学设施与服务、机构与财政支持等支持条件皆满足AABI与国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航空电子产业需求进行持续评估与改进,对于AABI认证要求的校企合作和航空安全文化与项目,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结合两类专业认证指标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分析结果见表1。

二  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专业建设是行业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世界一流的民航院校,必然以一流专业为支撑[7]。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根据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不断更新理念,理清专业发展思路,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与毕业要求;其次,从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最后,建立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反馈系统,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

基于学校的“培养具有引领国际民航行业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潜质的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航空电子领域岗位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将此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解,形成毕业要求。根据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并依据课程体系建立所需师资、教学资源以及校企合作、安全文化等部分的建设规划,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培养中。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安全文化、校企文化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建立持续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以此作为培养目标修订的依据。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教学资源大部分满足目前专业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实验室资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和经费保障等,该部分学校已建立完善、长期的规划,用于保障人才培养的正常运行,因此,此部分仅针对现状分析中需要改进的部分进行阐述。

(一)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在国家倡导“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基于“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结合学校“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紧密围绕现代民航机务维修行业的发展需求,以专业认证要求为抓手,突出航空电子系统维修与设计专业特色,树立“大工程观”理念。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项目训练,培养掌握宽厚的航空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航空维修相关知识、航空电子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和航空维修工程能力,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严谨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现代民航机务行业从事航空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维修管理与维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工程师。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过程如图2所示。

(二)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实现而展开[8],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通识课程包括数理类、外语类、思政类、素质类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和专业实践类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与课程的映射关系如图3所示。

通识教育涵盖数理类、外语类、思政类与素质类,由学校提供公共平台,包含必修环节和选修环节,其中必修环节包含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政类课程,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体育、大学生健康等课程,专业标准要求的数理基础等数理类课程,民航类职业素质要求的走进民航等课程;选修环节包括人文素质、劳动教育以及审美艺术等课程。

专业教育设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包括依据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开设的信息处理、电路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以及工程认证要求的工程导论与工程经济等课程;专业课包括依据民航行业标准和AABI航空专业认证要求开设的与航空相关的通信与监视、导航、机载设备故障诊断、飞行管理与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维修工程管理等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教育理念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知识并获取工程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由局部到整体”的基本学习和实践规律,设置了三层次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除了项目式实践外,还根据国家政策和民航岗位需求,设置了专业实践项目。

(三)  持续评估与改进

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评估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完成,通过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企业座谈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以及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通过校友调查问卷统计毕业生的自我能力评价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匹配度;通过企业咨询委员会会议了解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可度以及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分析国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标准要求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标准的匹配度;通过教师座谈会及信息反馈了解技术发展对专业培养目标修订的需求。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并分析,制订持续改进方案,形成闭环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