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的内涵分析、实施困境与路径优化
作者: 蒋朝莉摘 要: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落实课程育人的重要工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面对一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教学资源库等核心要素建设,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不断深化课程育人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牢唯物史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内涵分析;实施困境;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2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to educate people.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as an opportunity to focus on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nurturing people and nurturing talent. Faced with the dilemm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the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elements such as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 base,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high order,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of the course,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course education system, help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irmly grasp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and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urriculum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connotation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dilemma; path optimization
2019年10月,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2022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明确指出,要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1]。当前,各个高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开展课程育人的重要工作。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课程群,实现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先后推出两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10 869门。本文从打造高质量一流课程来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课程建设。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分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抓好本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心内容,是课程教学改革关键一环。从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两批认定一流本科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占25门,相对于10 869门课程来说,“纲要”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力度还是比较弱的。现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涵盖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五个大类:1门线上一流课程,1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表明“纲要”课建设体现了最新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对于首次遴选的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纲要”课都有涉及,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在逐渐适应“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具体落实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上,“立德树人”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了“四个选择”,深刻领会“能”“行”“好”三者的辩证关系,主动肩负起将要担负的责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经在其关于课程建设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纲要”课一流课程建设应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下设计课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沙健孙教授曾经提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二是要注意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三是课程的下限应当延展到21世纪初,告诉学生“四个选择”是否正确,仍然要由以后的实践来检验;四是要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达到学史明理和学史增信。
(二) 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容
教育部发文指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那么怎样才能够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突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内容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理念课程转变为实体课程的重要依托”[5]。因此,各个高校在建设一流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把握,一是课程内容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二是课程内容要注重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以及破解疑点的方法;三是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5]。我们着重从打造“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方面来探讨课程内容的建设。
1 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设计课程内容来提升高阶性
一是根据课程目标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成为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纲要”课的基本功能是历史教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分析来向学生传达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昨天——以史鉴今;把握今天——肩负起将要担负的责任;更好地走向明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课程内容建设要体现“纲”和“要”的关系,帮助学生认清“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纲”是指完成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改变成为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了“四个选择”,这是支撑一个“纲”的四个“要”,让学生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一纲四要”的阐释,让学生认识到“纲要”课不是单纯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课,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从“历史是什么”到“历史何以如此”的高阶思维变化。
2 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使用上突出创新性
一是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首先,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及时把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结合教材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大问题+小问题”的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每个专题回答一个“为什么”的大问题,大问题下面又设计几个小问题。例如,“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回答“民族复兴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回答“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回答“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结合《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讲话,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案均以失败而告终,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可以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破解疑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必要难度,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实现创新。
二是教学方法使用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硬件上建设智慧教室助力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雨课堂”“课堂派”等教学软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一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一流课程,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3 坚持“史论结合”话语体系和革新考核手段来增加挑战度
一是在教学中坚持“史论结合”话语体系,凸显从历史史实中总结历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但不能把本课程当成为历史课,要突显“纲要”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纲要”课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地方,既要坚持“史论结合”,又要注意论从史出,体现课程教学的挑战度。教师需要对教材创新的呈现方式有了解,熟悉图片、图表和二维码链接的内容,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认识。
二是革新考核手段来发挥教与学的主体作用,体现课程考核评价的挑战度。“纲要”课“挑战度”则突出课程设计要加大学生学习投入,严格考核考试评价,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成就感。考核形式不能局限于“试卷考试”,可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实施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实施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流课程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再到一流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现在的一流课程是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升级转型?一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何区别与联系?学界对一流课程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一流课程就是通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平台来实现一流的教学内容。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流课程的建设应该包括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