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尚忠林 康二芳 陈玉玲 张春广摘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加强生物学师范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我们对于如何在植物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将我国的时事政策、传统文化、先进科技、环保理念等要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同时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丰富了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生物学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
关键词:思政教育;师范高校;植物生理学;时事政策;传统文化;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44-04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majored in bi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plant physiology, a professional course, was designed and practiced. By using multiple forms, items including current national policies, traditional cultur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s were integrat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Meanwhile, healthy lifestyl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were advocated as well.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enriched teaching material, increased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Plant Physiology; current national policies; tradi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s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给出了有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1]。根据《纲要》要求、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调整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内容和形式是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范类学校主要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全国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既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合格大学生、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又关系到未来这些学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能不能将思政教育延续下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少年。因此,在师范类学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熏陶、培养他(她)们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和素质就更为重要[2-3]。
专业课教学时间长,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很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传达哪些思政内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纲要》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如何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的知识点有机融合,采取何种方式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检验。
植物生理学是师范类高校生物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植物基础代谢、生长发育、环境适应等,这些领域的知识与农业、林业、中草药生产加工等产业密切相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4-5]。在长期的植物生理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讲授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联系对这些知识点“从哪里来(科学知识的探究和获得过程)、到哪里去(科学技术的应用范畴)、有什么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实例)、如何用好(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技成果)”的讲解,将思政内容融合于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纲要》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拓宽了思政教育思路,将以下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解读国家时事政策,坚定树立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纲要》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6]。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知识点,融合、渗透了多项时政教育内容,力争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粮食安全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极为重要。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将这些政策精神以及国家出台的重大举措、建设的重大工程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解读和展示。在讲解“水分代谢”一章中的“合理灌溉”时,讲述了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缓解北方干旱缺水、增加粮食产量的战略意义。在讲解“呼吸作用”一章中的“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时,讲述了国家建设大型收储粮仓、大型果蔬气调库,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贮存库运行管理以延长粮食、果蔬的保藏时间的实例,强调这些举措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同时讲述这些举措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在讲述“植物生长物质”一章时,讲述了国家大力推进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讲述这些内容时,我们用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使学生们认识到富足、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强大支持。在讲授“植物生长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时,我们展示了利用生长调节剂调控棉花生长、采用大型采棉机采收棉花的视频,强调了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用铁的事实驳斥了境外反华势力捏造的所谓“强制劳动”的谣言。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纲要》明确要求高校教学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我们国家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长久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我们搜集整理了多个涉及植物生理专业教学内容、代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素材,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讲授“水分代谢”一章时,我们利用图片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农政全书》中灌溉农田的水车,并展示了当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喷灌、滴灌和微灌系统,强调了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构建、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以提升农业生产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以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形势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走在世界前列,从而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在讲授“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生长物质”“植物逆境生理”等章节时,我们引述了《四民月令》《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书籍中记载的粮食、蔬菜、水果类作物的栽培管理和加工保藏技术,如合理施肥、无性繁殖、抗旱保墒、增温抗寒、粮食贮存和果蔬保鲜保藏技术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创新创造、提高生产力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我们还讲述这些记载了当时最先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典籍不仅在我国各地区广泛传播,还在我国对外交流过程中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对于传播优秀农耕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在讲授“植物次生物质”一章时,我们展示了大量来自植物的药用成分,如小檗碱、莨菪碱、类黄酮、人参皂甙等,在讲解这些成分的药用价值、代谢途径的同时,讲述我国古代医药学领域的先驱们以身试药、探究药用植物的功效,潜心著书、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故事,评价他们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些素材既紧扣教材内容,又拓展、延伸了知识面,在潜移默化间提高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悠久文化的自信。
三 展示我国当代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民族自豪感
《纲要》要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研成果是推动生产实践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产出。为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我们将新时代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做出的科研成就融入了课堂教学。
在讲授“植物次生物质”一章时,讲述了屠呦呦教授发现对疟原虫有强效抑制作用的萜类物质——青蒿素,有效缓解了疟疾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因此获得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为国人争光的故事。在讲授“植物生长物质”一章时,讲述了我国学者在油菜素内酯、独脚金内酯、茉莉酸等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信号转导机制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讲授“植物逆境生理”一章时,讲述了我国学者在植物抗盐、抗冷、抗病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展示了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在耐盐水稻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在展示我国学者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讲解这些成果在国际上所处的领先地位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强调取得这些成果的首要原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带来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和先进研究设备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科学家心系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踏踏实实做科研的实干精神、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意识。这些内容的讲授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国行、我们中国人行”的时代强音,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投身祖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的热情。
四 传递环境保护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纲要》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在讲授“光合作用”一章时,讲述了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对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作用,展示了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工人用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将茫茫荒山育成百万亩林场的先进事迹和我国西北地区一代代育林人在沙漠中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创造的人间奇迹。讲授“水分代谢”和“植物逆境生理”时,强调了优化灌溉方式以节约用水、杜绝浪费的重要性。在讲授“植物矿质营养”一章时,讲述了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形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在讲授“植物次生物质”一章时,展示了多种植物来源的杀虫剂、杀菌剂,讲述了这些天然来源的物质能够有效杀灭农林害虫和致病菌,又可以在环境中被彻底分解,推广应用植物来源的杀虫剂、杀菌剂消除了环境和农产品中有害成分残留,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在讲授“植物逆境生理”时,展示了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环境恶化、影响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实例,强调了发展眼光要长远、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