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改革模式、面临问题及优化之路

作者: 张道庆 张国政

摘  要:目前,学分制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地方高校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进行学分制改革,但是在学分制实施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为解决地方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该文首先分析学分制实行的普遍模式和主要内容;其次,详细分析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中,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学生适应性、学业导师制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针对学分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学分制深化改革的建议,旨在为地方高校解决学分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完全学分制;导师制;现实问题;优化之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069-0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redit system has become the main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optimiz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credit system reforms are carried out in local universities generally. However, many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the common models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credit system are analyzed; secondly, a detaile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prominent issu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clud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s, student adaptability, academic mentorship, and student management. Finally,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suggestions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are proposed,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full credit system; tutorial system; realistic issues; the road to optimization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起源德国的选课制,后经美国哈佛大学推广,同时借鉴和参考了英国的导师制,逐步完善形成了目前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学分制的实施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学年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一些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据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约30%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是将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其核心是选课制、导师制、绩点制和弹性学制。学术自由是学分制思想的本质,其体现在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程、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1]。学分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分制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地方高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教学资源不足,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不足、学业指导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2-3]。该文从学分制的内涵出发,发现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和地方高校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找到其优化路径,为地方高校学分制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  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和要求

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目前所说的学分制主要是指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对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业导师制、重修补修制和免修免听制构成的管理体系,实行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学位的教学模式[4-7]。地方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  构建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按类别设置课程模块,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其次,要合理设置课程学分,以学分计量课程及学生毕业要求、并明确学位课程,用于确定学位的授予要求;再次,要设置专业互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培养复合型学生需求,并明确各专业的辅修课程,满足学生修读辅修专业的需要。并实施弹性学制和按绩点授学位制度,在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学生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并申请学位。

(二)  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权

学分制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自由选择权,首先是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自由选择专业,也可以不确定专业,在学习过程根据选择的课程和获得学分属于某个专业,通过选课实现专业选择,从而获得某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其次是课程或学程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同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业安排,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实现提前毕业需求,也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期不选择课程,调整学程,进行休学或创业。对于不能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允许其在学期中少选课程,延长学习年限,达到毕业条件时再申请毕业。学分制应该充分保障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程的自由选择。

(三)  推进学业评价的有效性

学分制模式下,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为保证课程的质量与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统一选课规则下,同一门课程由不同老师授课,为保证教学效果,必须实行教考分离,考试题目由非任课教师或教师团队命制,考试题应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能够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同时加强试题库建设,或引进国家专业试题库,甚至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专业课程联考。通过考试评价可以促使老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学习,保证课堂讲授与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并在选课机制中逐渐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四)  完善学分互认制度

学分制需要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同一内容的课程由于专业的要求不同,会出现学分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在自由选课的情况下会出现所选课程与专业计划课程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对于学生修读课程达到专业要求的可将学习结果予以认定。同时为鼓励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建立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本校学习与他校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之间的学分转换通道,对于同门课程质量等级评定不低于本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认定。

(五)  完善学业导师制

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制度,配备足够的学业导师,并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可以通过建立学业指导中心,开设学业指导课程,进行关于学分制及学业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的引领性指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实施课程辅导、学业预警等帮扶性指导;通过学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学分制培养模式,并利用学校资源全面发展,自由成长,成功成才。

(六)  推进重修辅修制度

学分制模式下取消了补考,学生修读课程不及格,须进行重新学习。学生需要对不合格课程进行重修从而获得毕业资格,也可以对已经及格的课程进行重修,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成绩和绩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或联合学士培养项目,达到一定学分要求,且符合学位授予标准,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或联合学士学位,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在交叉学科方面的创新能力。

(七)  推进招生、收费及学生管理等配套制度改革

为保障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要推进一系列辅助管理制度,比如按大类招生、按学分收费、按宿舍或书院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保证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进。

二  地方高校完全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

(一)  传统教育理念与学分制理念的冲突

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尊师重道,教师在教育过程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养成自主规划学业、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习惯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行为,这些行为和习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通过学习和教学活动展现出来,与学分制保障学生充分自由权的思想相悖,给学分制的实施带来挑战。同时,一些教学管理人员缺少系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的知识结构,对教学管理的研究不深入,对学分制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教育管理思想和观念比较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简单,导致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

(二)  地方高校学分制教学资源保障不足

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论是在资金、教学场地、师资、课程资源等方面都相对匮乏[3]。首先,学分制要求开设尽量多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要求有足够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等,目前地方高校由于资源限制,教学班都设有最低开班容量,达不到开班容量,课程就不能开设,课程分春秋学期开设,每学期不能开设全部课程,未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其次,地方高校教师资源数量不足,导致不能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另外教师人数不足、课程较多,难以开设高质量的课程,导致学生选课的动力不足。最后,教学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及水平不高,导致学分制管理中出现问题。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更加复杂,选课制导致课表由一个专业一张变为一个学生一张,学生多样化地选课,再加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增加了排课、选课、排考的难度;学生选课自由性带来成绩认定的问题,学生自由选修,自由选择学程带来毕业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配备人员充足、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由于地方高校资源及人员管理体制限制,教学管理人员不足及水平不高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不能很好解决学分制管理出现的问题。

(三)  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业规划能力不足

选课制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限,在实际运行时学生由于对选课缺乏了解,导致在选课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一方面是对学生选课指导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学习的要求缺乏明确的了解,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仔细阅读过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选课时仅仅是通过选课通知和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选课。这样会出现一些关键的专业选修课无人选修,而一些与专业关系不紧密的课程耗费学生较大精力,达不到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在完全自由选课制度下,学生在选课时存在避难就易的现象,完全不考虑自身学习和专业的需要,选修一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导致一些较为重要课程遭到淘汰,同时对课堂教学要求严格的老师没有人选择。这种情况下,选课制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淘汰了一些优质课程,造成培养质量下降,与选课制的初衷相悖。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课程,普遍喜欢选择周二到周四的课程,喜欢选择容易获得教学成绩和绩点的课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