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人才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 刘志伟摘 要:军士是军队的重要力量,在军民融合战略下,培养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军士人才育人模式尤为重要。该文剖析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军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进行的实践探索,提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军地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构建“三能共育、四维全息”的长效育人模式——运用“一中心、一院、一库、一基地”四个互为支撑育人平台,培养具备“红能、体能、技能”的优秀军士人才。
关键词:三能共育;四维全息;军民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153-04
Abstract: Sergeant is an important force of the army. Under the strategy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 training mechanism for sergeants facing battlefield, troops and fu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rgeant training Henan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pos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military-local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long-term education model of "three-energy co-education and four-dimensional holography" is constructed. The mutually supporting education platforms of "one center, one hospital, one library, one base" is used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sergeant talents with "red energy, physical strength, and skills".
Keywords: three-ability co-education; four-dimensional holograph;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士是我军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人才群体,他们军事素质硬,是训练尖子、技术骨干、操作能手,是战斗骨干和装备操作维护骨干,是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骨干力量[1]。定向培养军士是贯彻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
自2012年开始实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工作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在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上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践行“军事化管理与6S管理”结合的育人模式[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定向培养士官“两融三建”育人体系[4],山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军校融合、四路并进、崇尚荣耀”建设思路,完善士官人才培养、优化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士官职业素养,着力打造“校中之军”士官文化品牌[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三方协作”士官人才培养机制[5],这些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和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军士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 研究基础及存在问题
2015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与火箭军联合培养直招士官,在8年的军士培养过程中,军地双方定期举办军地联席会议,开展军士生培养质量总结汇报,同时进行优秀院校经验分享,共同探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军地双方的专业带头人每年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和修订工作。为提高军士生的政治素养、军事素养和职业素养,学院每学年对军士生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专业团队的凝聚力和教学能力。
学院建设了与军士培养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和实训环境,购置与部队适配的一汽、二汽、陕汽、重汽等重型卡车和特种装备;建设有沃尔沃、常林重工等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小浪底校外大型实训基地和校内电子网络等专用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部队紧缺的重型车、特种车维修、网络信息、道路养护等专业人才。
但是,当前地方院校的军士培养工作与军士岗位技能、体能及综合素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深化改革定向军士培养理念和模式,构建“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人才育人模式。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军士生需要赓续红色血脉、夯实体能基础、练就扎实技能,即从“红能、体能、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
(一) 政治素养要求专,红能培养精准度不够
军人的培养首先要以忠诚为魂。军士生不仅是一名学生,未来更是一名战士,又红又专是对一名军士生的基本要求。故军士生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地方院校普通教育课程体系,还要面向部队,开设军事基础课程和红色文化课程,地方院校教师在进行部队管理、安全保密、军人心理学、国防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等军事基础课程教育时,讲授深度和内容的动态调整不够专业,专业课程思政精准度不够。所以地方院校要引进真正经过部队淬炼的军士干部,承担校内军士生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准确把握安全保密教育等课程的讲授深度和准确度。通过校外国防教育实践基地承担军士生的党史军事教育任务,夯实军士生忠诚为魂的思想基础。优选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提高专业课程的开发能力,根据军士的不同军种、不同岗位落实精准课程思政,提高军士生政治素养、赓续红色血脉。
(二) 军士体能要求高,“三能”平衡点把握不够
军士生在地方院校学习时长为2.5年,在此期间要实现红能、体能、技能的飞跃进步,为入伍做准备。红能是根本、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核心,体能达标是军士入伍的测试项目,许多学生重体能训练,导致上课精神不集中,技能水平差;有些学生重红能,轻技能;有些学生重技能,轻体能;这些不平衡致使学生入伍后,在部队发展周期短,个人成长有限,也增加了军队人才的培养成本。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把握“三能”平衡点,地方院校还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军地联合反馈沟通,找准平衡点,为部队输送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军士人才。
(三) 岗位需求多元化,技能岗位匹配度不够
军士岗位要求军士素质复合化、知识多元化、技能精细化,但部队对地方院校的指导多以会议沟通为主,缺乏军民融合平台,导致地方高校在军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与军士岗位技能需求的匹配度还有所欠缺。搭建军民融合平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更贴近岗位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利用共享资源,随时学、随地学,应对岗位调整,提高技能岗位匹配度。
二 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生培养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2年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有11所,2022年全国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增至48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用“军士”取代了“士官”称谓。定向培养军士的迅速外扩,表明军士需求量的增大,而称谓的改变则是淡化“官”的色彩,强化“兵”的本色,是军事力量和兵员质量的重心由“官”向“兵”转移,必将催生新质战斗力[2],为地方院校培养军士创造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 新机遇
1 部队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部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武器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军士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军士岗位工作不仅需要“精技术”,熟练操作武器装备,掌握装备的检查、保养维护和维修技术,还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战斗力,提高胜仗率,军士还需要“能指挥、会管理、善组训”。部队现代化为职业院校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加速提升“四化”与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式军士人才带来了新机遇。
2 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新机遇
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与部队的职业教育殊途同归。部队院校教育军事氛围浓、体能训练精、技能更贴合岗位;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具开放性、职业性,校企合作的运作更具普遍性、多元性,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具复合性、灵活性。在军地联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构建集“发扬院校特色教育、联建对抗训练战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三位一体的新型地方军士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现代化新型军士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二) 新挑战
1 军民融合机制新挑战
军士生由军地双方协同培养,但其在校学习期间,部队通常采用讲座等形式进行培养,现场指导较少;军地双方会议交流的对象多是士官学院或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师参与沟通少,课程标准不完善,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不易验证。军地双方对于军士生培养理念、培养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军地反馈机制、监督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校校联合竞赛机制等军民融合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
2 教师队伍建设新挑战
定向培养军士的专业课程多由地方院校教师担任,教师缺乏党史、军史、军种文化教育,导致课程思政教育与部队文化存在差异;教师缺乏集体教研、分析、诊改,导致军士集体成长规律与教师个体化总结存在差异;教师缺乏军队岗位锻炼,导致所授知识技能与军士岗位需求存在差异。为了满足我国部队现代化快速发展,对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新挑战。
三 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三能共育、四维全息”的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军士人才育人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军士人才培养要依据军士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聚焦强军目标,满足国防、军队建设和备战打仗要求,满足军士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要求。定向培养军士以培养专业技术军士为主体,聚焦“三个面向”,重塑军士培养理念,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三能共育、四维全息”军士人才育人模式:通过军地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军士人才的“红能、体能、技能”育人体系,抓好“一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一院(士官学院)、一库(教学资源库)、一基地(实训基地)”四个维度的育人途径,确保军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一) 育人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军士人才
军士身份及工作岗位决定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红能为魂、体能为基、技能为要”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教学标准、教学实施全方位改革人才培育体系,重构军士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召之即来、忠诚为魂”“来之能战、体能为基”“战之必胜、技能为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军士人才。
(二) 育人机制:军地融合和校企合作双育人机制
1 军地融合、校校联训
军地融合、校校联训是人才共育的制度保障。军地加强协作,建立军地联合、校校联训制度,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和部队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对抗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搭建起学生管理与军人管理相融合、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相融合、思政教育与军政训练相融合、学生评价与部队评价相融合的军民融合平台。
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途径,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师资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推进1+X证书认证,实现岗证赛课互通互融,将军士的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吻合,实训项目与岗位技能相吻合,技能证书与部队需求相吻合,竞赛精神与战争精神相吻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亮剑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