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刘彦文 高洪涛 丁继成 曾薄文

摘  要:该文结合学校“三海一核”的船海特色背景,围绕自动化专业核心课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以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例的专业核心课授课内容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对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统一,进而提升工程学子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三海一核”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时代科技人才奠定基础,对自动化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三海一核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4-0157-0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background of the university's "shipbuild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development and nuclear power application", around the syllabu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politics"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taking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excavation and refin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And then it is realized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literacy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rai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shipbuild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development and nuclear power application" and its related fields,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utomation 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s; curriculum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ipbuild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development and nuclear power application

本科生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和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和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道德、文化和社会规范,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这一《指导纲要》为建设计算机控制系统这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指明了立德树人的方向。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工科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控制理论知识,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的能力,将“课程设计+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机制,通过教学、实践以及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丰富工程学子精神内涵,提升工程学子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三海一核”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综合性科技人才。

一  研究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实现“中国梦”,必先实现“海洋梦”[3]。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以“三海一核”为核心,具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旨在打造一流的学术氛围,提供优秀的学术资源,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努力成为一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我校”)的本科生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结合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展需求,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海特色,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授课内容中所包含思想要点的深度挖掘,抓住课程思政中的关键点位,将学校数代人投身我国海军装备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实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而在弘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的同时,提升工程学子的综合能力,将老一辈大国工匠精神延承下来,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所以探索课程思政与计算机控制系统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的可行性的研究,可以提升该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效提高学校教学、学科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具体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并能够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有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点进行切入与衔接,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将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各知识点讲授环节,和专业课程内容相融统一,并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而提升专业课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自然渗透与融入。

(一)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1  凝练思想政治元素,优化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进行切入与衔接

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背景及技术指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内容” 等课程内容知识点的讲解中,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切入与衔接,深刻剖析我国目前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人物思政典型事例、国家面临的科技热点和科技难点,以及国家最新的政策解读中凝练挖掘出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本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此来弘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让老一辈的大国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在课程思政探索中,结合我校“三海一核”的船海特色,把我校各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融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专业课程内容里,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优化设计,通过在国防各个领域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例应用讲解,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并将其用于服务国家的发展,以此让工程学子在学习专业课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将产业报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耀感,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然融合,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2  将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课程传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教学共同体,让两者之间在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成为一种互相促进,引发教师教学的思考,进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课程的价值提炼之一。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分析,高度凝练挖掘出富有中国新时代特色和当今社会正能量的思想政治元素,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从而让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4]、民族自豪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课程讲授教学过程中,讲解蕴含思政元素的典型事迹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工程学子感受并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努力的钻研精神及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从培养学生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意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和团结协作能力[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引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爱国情怀、恪守职业操守的新时代高素质综合性人才[1-4]。

3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则取决于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如何评价课程思政融入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核心专业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教学效果,需要用多元评价课程效果才能体现对学生的教育公平性,多元评价是指不仅需要从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来体现,还需要从学生的价值观、团结合作意识以及对祖国的情感认知等方面来体现。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授课教师共同研讨教学内容价值引领设计,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讨论,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探索,保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自然融合,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知识点进行优化设计,推动该门专业核心课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提高专业课授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采用丰富全面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考核、能力测试和价值体现“三位一体”的科学化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更侧重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全过程,要体现思政内涵,突出思政元素。在课程建设初期就要确定方向性指导,明确思政与课程内容结合的关键点位,恰当地延伸思政内涵,确定课程建设的范式[5]。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和知识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点,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知识模块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内容整合,实现由“思政元素点”到“思政面”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调动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主要从个人先进事迹、国家技术掣肘“卡脖子”问题的迫切需求及我校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国防事业所做突出贡献三方面来串联思政元素内容,完成由“思政元素点”到“思政面”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环节,将思政元素点与知识点自然融合,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达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1  凝练我校先进事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自“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三个时期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海军装备的发展,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第一代军工人雷渊超教授1958年开始探索核潜艇长期水下导航技术问题,他也是我国舰载惯性导航系统的先驱和最早的研制者。哈尔滨船舶学院时期,郝燕玲教授率先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海洋运载器组合导航系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海洋运载器导航技术的水准,而且还将舰船导航系统信息化、数字化,使其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直到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我校的导航团队以老一辈科学家的不畏艰苦、不懈努力为榜样,勇于挑战,研制出国内首台“光纤陀螺航姿系统”,实现了工程化,解决了复杂海况下载体姿态和角速度的精准测量问题,使我国舰船惯性导航技术从机械式进入光电式时代。经过多次改进,我国第三代船用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船舶在远洋和高纬区域的定位能力,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为我国舰船海军的装备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思想政治元素都积极引导学生秉承老一辈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中国力量和工匠精神,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