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回眸与展望
作者: 谷康 王雪 陈家宇摘 要:回首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轨迹历程,我们看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随政策、经济起伏,有成败得失、有经验也有教训。总体而言,新中国风景园林学为丰富社会主义人居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该文从历史、当代及中国传统等多个角度对风景园林学科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解读,通过对70年(1949—2019年)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各个典型历史时期进行梳理,勾勒出历史沿革的崭新风貌,剖析学科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力求探索出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中国七十年;园林;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不同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01-07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New China, we can see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China fluctuates with the policy and economy, with gains and loss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gene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new China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enriching the socialist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tradition. Through combing the typical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past 70 years, it outlines the new styl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and strives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Seventy Years of New China; garden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fferent stages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应用型学科,3 000年的沉淀让中国园林有着厚重深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高度重视园林学科的发展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到如今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一直永葆初心,开拓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1]。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逐步发展、成熟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70年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更是反映新中国70年社会生活的社会变迁史,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将为推进社会进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公园城市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持续发挥学科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淬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风景园林学科[2]。
一 从发轫到成熟:新中国园林学科70年发展轨迹
(一) 新中国园林学科的探索——1949—1965年
1 从无到有——造园学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的政府并不重视林业和园林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林业建设急需大量人才,扩大林业教育、掌握实际技术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4],全国各地开始开办训练班[5],全国各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林业专修科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关于园林教育也在逐步发展。1951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造园专业,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由汪菊渊、吴良镛先生合作试办造园组,为造园教育、科研及其事业培养新生力量,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从此诞生[6],这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开端。
2 “现代化”的植入——从“造园”到“绿化”
1956年8月,在“学苏”浪潮的影响下,造园专业及其师生并入北京林学院造林系,并改专业名称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7],这一时期城市绿化事业呈现出“抑园扬绿”的氛围[8],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从简单的造园学科革命性地扩展到景观规划学科是一进步,但也使得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在发展初期就开始脱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3 “民族性”愿景——从“绿化”到“园林”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其目的在于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1958年8月,为寻求我国园林绿化事业自主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发展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大地园林化的建设目标[9]。这些表明毛泽东同志已深刻认识到山、水、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相通。
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逐渐开始摆脱苏联的影响,1964年1月,在国家上级部门的要求下,林业部正式将北京林业学院城市与居住区绿化专业更名为园林专业,城市与居住区绿化系更名为园林系[10]。
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实在是波澜壮阔、曲折重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筹建造园组,开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序幕,到“一五”期间“城市规划的春天”,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得到全面的发展,带给了城市无限的生机。北京、上海作为国家重点示范城市,其公园建设情况成为反映我国当时公园建设的一面镜子。虹口公园、黄浦公园等近代殖民主义时期的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了新面貌,表现了“旧社会”阴影的全然消解,也显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气象。西郊公园等专类公园的建成亦表明新园林建设的成就[11]。
(二) 新中国园林学科在挫折中前进——1965—2011年1 传统与现代并重——从“园林”到“园林绿化”
在1957年至1966年的特殊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和中国的很多其他学科一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园林机构被撤消,大学内将园林专业取消授课,并且停止招生,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一度陷入低谷。1964年,北京林业学院内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10],这似乎预示着风景园林学科有望重启与中国传统园林之间的关联。然而,同年7月,国家颁布命令,取消风景园林专业及相关部门,这直接导致了园林学科发展的停滞和随之而来的“园林教育革命”。风景园林学科和中国的很多其他学科一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园林机构被撤消,大学内将园林专业取消授课,并且停止招生,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一度陷入低谷。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园林专业开始重新招生。1979年,同济大学在建筑系成立园林绿化专业。园林学科的发展虽然停滞了近10年,但在学术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保存完好,为改革开放阶段学科的恢复和发展累积了丰富的经验[12]。
2 “现代化”的隐退——从“园林绿化”到“风景园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亦逐步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风景园林专业在学科实践上有着更高的提升,并对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更大的社会需求。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和改革开放为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共同推动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13]。
198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风景园林专业。198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为一级学科学会。国内高校已设立园林系,并设立了园林专业。这些部门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园林管理机构已经恢复,并设立农林院校40多所。1990年,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和专业目录中将园林规划设计改名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一转变使得学科内容从城市园林绿化延伸到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拓展[14]。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地建设逐渐科学和规范,行业管理范畴逐渐扩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实践活动。1981—2010年,我国的园林绿化投资从0.9亿元上升到1 355.1亿元[6]。1987年以泰山为代表的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的新篇章[15]。“明轩”等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园林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并多次获奖[16]。 (三) 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2011年—2019年
1 学科走向规范特色化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2011年,风景园林被增设为工程建筑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三足鼎立,形成了科学的人居体系,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查发布了《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明确了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营造环境的应用学科,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创造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17]。一级学科的设立重新梳理并完善了学科的教学体系,规定了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提升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
2 不断变化与拓展的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科学的内涵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对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进行研究、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建设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同时,风景园林学科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过去人们虽然能够理解学科的综合性,但这些交叉学科往往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之间。风景园学科自从2011年变为一级学科以来,学者们开始研究学科交叉,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人文学、地理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以及多种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中去,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因此,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始逐渐引用到学科研究当中,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此外,在风景园林学科学术研究上也开始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使用大数据、图像分析技术、数字技术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迅速融入到风景园林研究范式当中,不仅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也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前沿交叉研究[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