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作者: 钱周伟摘 要:算法时代之下的大数据技术既为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而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面临一定的机遇,但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也面对严峻的现实困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契合算法时代的内在要求,通过从党的领导、安全建设、工作队伍与大数据思维四个不同维度来建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路径,切实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算法时代;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18-04
Abstract: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algorithms has not only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life,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certain opportunities with the blessing of big data technology, but for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lso faces sever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Mainstream ideology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onform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algorithm era, and construct an effective path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Party leadership, security construction, work team and big data thinking, so as to effectively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lgorithm era; ideology; Marxism; dilemma; path
在算法时代,算法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估训练数据集,找出真正起作用的模式,这些模式连人类程序员都不一定会意识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环境伴随算法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且复杂的变化。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处理速度快等诸多方面是算法时代的显著特征,这既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众多机遇,同时还带了一定的挑战。意识形态工作既是为国家立心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在所有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处于核心地位,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要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以此统领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要不断提升其对西方错误思潮进行自觉抵制的能力,从思想维度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一 算法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关键原因在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而对于高校而言,意识形态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场域,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重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在算法时代场域之下也面临多元机遇。
(一) 大数据技术成为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
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每一个人而言,皆有权享受信息和知识,这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而大数据技术是算法时代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既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也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实现了不同媒介的相互融合,因而也构成了跨地区、跨空间最广的信息传媒,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空间之中,生存于算法时代的每一个人皆可享受信息与知识,并且这种享受是均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步提高,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了更多的便利。意识形态工作者可借助数据搜集与处理技术来实现不同信息的转化,将其转变为统一的结构,实现对数据多方位的存储、分析。此外,借助于现代数据清晰技术,可实现对一些内容残缺、虚假错误数据的剔除,进而建立起一种能够呈现受众思想动态的模型,便于全面认知受众思想的动态,并进行准确地把握。概言之,算法时代之下大数据技术已然成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准确把握的重要手段。
(二) 大数据技术拓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平台与渠道
借助于新媒体传播自身的优势,如低成本、即时性等特点,进一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借助于新媒体传播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更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伴随算法时代的到来,已逐步延伸至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之中,并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群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参与面也在不断扩大。算法时代之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一方面可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进行随时了解,另一方面也可对信息内容与教育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更加凸显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此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来及时公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微信等多元媒介来进一步扩大校园信息的传播面和信息传播效率,学生们也可借助传播媒介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对校园信息进行及时关注,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这也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受众面。
(三) 大数据技术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伴随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而日益贴近受众生活,也因此能够直接与受众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也不断扩大了其影响范围。我们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发展来面对不同群体,以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发力点,可具体化开展网络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工作,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伴随算法时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具有了更多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能够与大学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意识形态教育介质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而在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才能被充分发挥,才能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算法时代之下的网络语言具有声情融会等特点,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拓展高校师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手段,也可具体化意识形态的内容,使其更为生动,学生们也能够易于接受。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宣传的语言也更为生动性,能够更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才能得到不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也能得到不断发展。
二 算法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式微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因此决定了该群体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与冲击。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得到极大改善,对于与其相对应的意识形态教育环境而言,也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对处于高校之中的大学生而言,其政治、思想与情感认同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外部环境而言,借助于“大数据霸权”,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多种途径,从思想维度通过网络、媒体等不同方面对高校师生进行渗透,对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不断宣传,而这其中也贯穿了极端的自由主义思想。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被一部分人所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操纵,煽动学生无故制造事端。而从内部环境来看,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再加之两极分化等矛盾的不断激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社会负面情绪传输至高校,这也直接或间接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此外,由于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数据素养不足,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缺乏多元的形式与路径。
(二)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在算法时代场域之下,社会成员拥有更为开放的信息来源,因而也会面对更多价值与信仰选择的可能性,这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控制力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网络传播虚拟性、开放性的作用之下具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任何人皆可在网上获取与发布信息,这也逐步消除了意识形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宣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落差,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的难度。
基于信息的垄断,对于处于传统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而言,大学生自主性并不突出,而处于算法时代之下的大学生能够更为便捷地了解与获取信息,而提供信息的渠道也更为个性化、隐蔽化,这也就使得大学生群体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更为多元化。大学生不再被拘束于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者所制定的目标与内容,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整合不同信息,通过主观性作用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并用于指导个人实践活动,从而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的难度。
(三) 高校意识形态法治体系不健全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发生了彻底性变革,也同时引发了伦理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加之关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并不完善,这些也导致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极易受到旧制度的制约。此外,当下关于大数据的采集、使用与分析、交易等环节的立法或监管等内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针对大数据发展的法律框架、监管体系还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之中。
人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之中,人们的日常交往、消费娱乐等信息数据皆被大数据所记录,而正是在这些数据之下都体现出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呈现出学生们的思维习惯,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而言,这也为研判学生行为提供了决策支撑。相反而言,一旦这些数据被所谓“有心”之人所窃取并进行不当使用,都会对高校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危害。作为主体力量,青年学生是算法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特点逐步从虚拟社会传输到现实社会之中,意识形态话语在算法时代的虚拟特点与现实社会现实性之间所产生的共生效应的作用下被多元切割,而这正是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复杂性与艰巨性的重要原因,也对算法时代如何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往往只是单向的说教模式,即“教师说、学生听”。
但意识形态工作所面对的受众等不同因素伴随算法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工作者的部分工作内容被社会媒体所取代,这样导致以教师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而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识的过程被再度强化,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因此,针对算法时代的具体特点,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网络直播与互动平台可实现重复浏览与随时观看,这也成为学生们进行在线互动与学习的重要场所,由于不受时空的局限,算法时代之下大学生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也更容易被侵蚀。由于新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交互性特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这也会对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传统教育场所在空间上难以移动,而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出场,同时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教育模式,如“网络慕课”等,这会淡化虚拟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之间的界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外延也因此得到不断延展,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教育制约的难度也被不断扩大,因此也使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也被一度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