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院校专门用途英语师资结构及培育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蔡凤梅

地方应用型院校专门用途英语师资结构及培育现状调查研究0

摘  要:了解地方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师资现状有助于明确ESP教师发展瓶颈因素。为了进一步厘清ESP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ESP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提供参考,该研究结合鄂西北院校师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梳理目前地方院校ESP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培育现状及教师发展意愿。研究发现,地方院校ESP师资存在师资结构单一、跨专业合作缺乏、培养机制欠佳等问题,但ESP教师群体对能力提升态度积极、发展动机强,希望能参与系统的ESP教学研修和培训。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师资结构;培育现状;教师发展;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083-04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 facu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clarify the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SP teachers.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SP faculty and thu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SP teacher team,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eachers in Northwest Hube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explore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ESP faculty structure, status quo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eachers' opinion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ocal colleges. It is found that ESP facu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ifest such problems as non-pluralistic teacher structur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poor training mechanism, but ESP teacher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strong motiv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hope to participate in systematic ESP teaching training.

Keyword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 faculty structure;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四新”建设计划的提出对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新文科内涵建设提出了要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应顺应并服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两者是否能相互统筹并相互促进,是实现地方高校各专业“外语+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国内以蔡基刚为代表的一批外语教学专家提出应开设“英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英语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1]。ESP教学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由于教师学历背景单一、“跨专业” 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对外交流或培训平台缺乏等多种因素限制,地方高校ESP师资力量相当薄弱,“英语+行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地方高校ESP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2]。显然,厘清ESP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对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四新”建设道路上攻坚破难大有裨益。

一  文献综述

ESP教学的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外ESP师资发展已从最初的“自我培训”阶段发展成如今的“多体系多平台支持”的ESP师资培育实践阶段。然而,国内ESP师资培育实践尚处于ESP师资自主发展阶段。相比较大体量且日渐成熟的ESP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关于ESP师资现状研究极其匮乏,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更多聚焦于ESP师资现状和ESP教师培育路径的宏观理论探讨,多为理论性的散点建议,如2014年张虹、袁森[3]指出,应加强教师培训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交流、多元评测优化ESP师资培育效果;2019年张虹[4]提出了4条教师自身发展和培训可行性策略建议,包含TESOL六项原则培育体系、用好教育资源、重视实践环节、增加教育培训4条发展建议; 孔繁霞和姜姝[5]认为,面临文化和学术挑战,学校应建立全面且人性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同时,ESP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方向,转变观点,将自身发展作为内在自我要求,实现“专业自律”和“专业自主”。

然而,关于高校ESP师资现状的调查性研究过少,且仅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转型教师的调研,未能涵盖所有ESP教师群体类型,如卢军坪和张莲[6]通过个案研究法,对3位大学英语转型教师进行访谈,研究其向学术英语教师转型期面临的内心矛盾冲突和化解策略;付大安[7]通过调研三个有代表性的地方本科院校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教师,了解通用英语(EGP)教师关于学术英语(EAP)教学在教师角色、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态度;以上两个研究均采用小样本的质性研究方法,关注从通用英语教师向学术英语教师转型的个体发展心理和态度,对ESP师资分布现状和师资培育机制缺乏整体关照。徐小舒等[8]曾调研华南和华西500名ESP教师专业能力认知情况,结果发现受试者对技术教学知识和技术内容教学知识自信度或满意度较低。该研究样本量具有普及性特点,但不能聚焦反映地方院校的ESP师资现状,尤其缺乏区域性现有师资结构的关照。

了解地方院校ESP师资分布特点和培育机制不足,有助于更好地定位地方院校ESP师资建设难点,更精准地探索ESP师资培育路径,故本文将聚焦鄂西北地方院校,通过问卷调查,梳理目前地方院校ESP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培育现状及教师发展意愿,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ESP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自评以及培育路径探究提供参照,同时也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提供区域性的评测数据。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随着教育部“四新”建设计划的提出,地方高校处于向应用型转型发展阶段,ESP师资建设可助力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师资来源与结构、教师培育现状、教师培育态度等方面探究鄂西北区域地方院校ESP师资现状,旨在明确ESP教师发展制约因素,为ESP师资培养模式建构提供依据。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地方院校ESP师资结构总体分布态势如何?

2)地方院校ESP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如何?

3)地方院校ESP教师对参与培训进修的态度如何?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问卷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人员基本信息,包含年龄、性别、ESP教龄、所在院系、所授ESP课程名称和职称等,旨在了解目标院校现有ESP师资构成。第二部分为ESP继续教育或进修情况调研,结合具体研究目的,本部分设题目10个,1—6项旨在搜集调研教师参加国内外ESP进修或研讨情况,了解目标院校当前的ESP师资培育开展情况以及教师参与度等;7—10项调研ESP教师对ESP教师进修的态度、内容、方式等维度的观点,旨在调研现有ESP师资继续教育意向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整体上Cronbach's α系数为0.924,显示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  样本基本情况

由于区域地理和经济因素限制,地方应用型高校ESP师资面临着“外引阻力大、内培消耗大”的困境,导致现有ESP师资和省会城市ESP师资构成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调研湖北省地方院校ESP师资情况,以湖北省十堰市应用型高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星调查线上搜集该校ESP师资构成和师资培育现状数据,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3份。参与ESP师资现状调查的受试者均为具有1年以上教龄的ESP教师,涵盖该校各学院ESP教学人员,包含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与机械学院等。

三  研究结果

(一)  ESP师资结构总体分布态势

对所授课程情况梳理发现,33位受试者所教授ESP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函电、汽车英语、汽车基础英语、汽车文化英语、汽车行业英语、职场英语、旅游英语、Engineering Mechanics、Vehicl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板料成形CAE、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机械设计、传热学、科技英语、科技英语阅读、学业英语和商务英语口译等近20门课程,涵盖管理、机械、材料、车辆工程、外贸和商务等领域。

由表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ESP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可知,目前该校ESP教师队伍主要为外国语学院教师(73%),女性教师占比67%,该群体教师队伍均为从EGP(通用英语)教师到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过渡转型。相比较而言,仅9名教师(27%)为从非英语学科专业课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可见,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从EGP向ESP教学转型发展,是完成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主要措施。然而,基于地方院校理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需求,更加急需理工类ESP师资。继续追踪原始数据可发现,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教授文科类ESP课程,如旅游英语、职场英语、外贸英语和科技英语阅读等,理工类知识薄弱或可成为外语老师转型为“英语+理工行业”复合型ESP教师的瓶颈因素。相比较而言,材料、机械、车辆工程等理工类ESP课程主要由理工科专业教师承担,但又面临着英语表达能力有限、翻译教学法为主等问题。显然,跨专业、跨学科教师团队合作将是整合校内教学资源的良策,“有助于科学整合两院系相关联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是成功推行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ESP转型的有效途径”[9]。

教师队伍多为中青年教学骨干,63%受试者拥有5年以上的ESP课程教学经验,讲师职称人数占比55%,副教授人数占比33%,31~40岁年龄层教师占比58%,占半数以上。从年龄和职称两个维度考虑,该阶段处于高校教师自我提升黄金期,具有自我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动机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而立体化的教师培育体系可助推ESP教师行业知识储备,是实现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0]。

(二)  ESP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态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