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交叉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唐佳 曹月娥 张晖

OBE理念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交叉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0

摘  要: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交叉型课程建设,以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为例,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探索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知识、过程与情感三元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以学习成果反向引导知识模块设计,构建课堂内外结合、产学融合的教学方式,设计“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方案,以期为学科交叉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交叉;教学模式;交通地理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03-05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 the fields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using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Plann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OBE concept and emphasiz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with a focus on outcomes, we explore a teaching model. This model encompasses three core 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processes, and emotions. Building upon these objectives, we design knowledge module design guided by learning results based on learning outcomes, combining in-class and out-of-class teaching methods and fostering industry-academic integration. We also design an assessment scheme that combines process-oriented and outcome-oriented evaluations, aiming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eaching.

Keywords: outcome-based educatio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cross-disciplinary; teaching model;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planning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1]。在专业改革发展要求下,以及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培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为我国应对城镇化发展挑战,构建区域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般下设地理类、城乡规划类、环境类、地理信息技术和规划技术类四类核心课程[2]。而在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暴露的情况下,交叉融合成为了学科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路径[3]。学科交叉型课程能够通过帮助学生从多学科、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4]。由此,学科交叉型课程越来越受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然而,学科交叉型课程因多元化知识交融而面临课程目标难确立、课程内容体系不易梳理、教学方式需创新等挑战。同时,该类课程也更加要求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发现和应对问题[5]。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强调“成果导向,反向设计”,为应对上述挑战,更好建设学科交叉型课程提供了新的切入路径。因此,本文以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为例,借鉴OBE理念,探究学科交叉型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学科交叉型课程提供参考。

一  OBE理念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OBE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6]提出,其定义为“在教育体系中明确地将一切聚焦和组织在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都能够成功完成的核心内容上”。Spady进一步解释,OBE意味着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时需要具备的重要内容,然后组织课程、教学和评估。Davis[7]指出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中课程的决策受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展示的学习成果的驱动。Killen[8]则提出了两种常见的成果导向教育方法,一种是强调学生掌握传统的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结果(强调学科专业内容),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结果(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协作的能力);另一种是强调与学生未来生活角色直接相关的长期结果(如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等)。

Spady[6]提出OBE具有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聚焦明确”,意味着教学应专注于帮助学习者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使他们最终能够实现重要成果;第二个原则是“扩展机会”,即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机会,使学生学到重要的东西;第三个原则是“抱有高期望”,旨在强调通过建立高水平、有挑战性的标准,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的挑战,深入探讨学习内容与问题;第四个原则是“反向设计”,强调教学决策应通过“期望的最终结果”反向设计,直接与学生最终要实现的重要成果相联系。

我国学者也从多角度探讨了OBE理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及其应用策略。例如,申天恩等[9]指出OBE理念所提出的“成果”应覆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不同内容。苏芃等[10]以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OBE框架以及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从培养目标反向设计;而其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特色,并在整体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落实。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方面,张琼等[11]强调OBE导向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应根据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实际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国土空间认知、调查、数据搜集、设计表达及综合分析等能力,并据此匹配相应的学科理论、技能以及师资团队、实践平台,从而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陆艺等[12]则对OBE导向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强调OBE导向下的人才培养应注重由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构成的多元化综合素质培育,从而对教学提供反馈。

总体而言,OBE理念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前景普遍得到认可。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等思路对于有效将教学与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产生了重要启发。但是,该理念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尤其是学科交叉型课程建设方面,尚缺乏深入探讨。

二  交通地理与规划概况

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依存于内在联系而融合建立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13]。学科交叉使学科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14]。开设学科交叉型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建立跨学科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强调面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分析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交通地理与规划学科交叉型本科课程。该课程是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交通运输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旨在面向学科交叉教育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15]”和“交通强国”战略[16]背景下,围绕交通领域,融合交通、地理和规划三大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融合式、创新性思维。其中,交通是《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城市四大核心功能之一,交通运输学为科学认识交通问题提供了专业化视角,同时交通问题的应对也离不开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视角下空间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的支撑。而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科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地理学能够发挥基础理论体系优势,助力城乡规划设计深入理解规划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17],反过来城乡规划学为地理学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和机会[18]。

从教学内容上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旨在研究交通要素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学生通过该课程能够从地理空间视角审视交通活动的主体与环节,以及其背后的地理空间活动规律与空间效应,并基于此掌握交通规划原理和技术、研究制定规划策略,为未来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目标提供专业服务。

总体而言,学科交叉属性对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引入有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三  基于OBE理念的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6]。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尝试引入OBE理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案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  定位教学目标

基于OBE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将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关键教学设计环节。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前沿、调研学生学情与学习需求、研究社会实践需求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设计了交通地理与规划的教学目标,即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技术与前沿,以及紧密结合实际理解、掌握和应用交通地理与规划分析方法与技术。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掌握并理解交通地理与规划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分析和解释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背景和前沿趋势下的交通地理与规划现象、问题、规律与发展需求,应用交通地理与规划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术,提出应对策略与规划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侧重于通过混合式、多元化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掌握自主搜寻资料、分析资料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拓展所学知识,通过深入思考、辩证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并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侧重于结合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交通发展现实需求、“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要,对学生国情意识、责任与担当、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关心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建立学习兴趣、科学精神与态度,树立国情意识、“交通强国”战略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为我国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二)  设计教学内容

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的学科交叉性质为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了挑战。基于OBE理念,对应教学目标设计,笔者提出该课程应结合学科基础、前沿和社会实践,设计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需要获得的重要成果,形成学习成果模块,进而对应成果模块反向对应、搭建知识模块,并通过有机融入多维度教学目标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优化成果模块和知识模块,促进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因此,该课程基于交通地理及交通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面向社会实践的交通地理与规划方法和技术,并展望学科和实践发展前沿,从而初步明确学习成果,构建知识体系。最终,结合教学目标,按照“知识模块”与“成果模块”匹配的逻辑思路,优化两大模块,构建一套丰富完备、面向实践、体现前沿的交通地理与规划教学内容体系(图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