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宏观-中观-微观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 任青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倡导全方位全面育人观,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目标与新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入手,研究探讨融通式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与“思政课程”及“大思政教育”相融通,发挥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及学生“主体”的协同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重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显性和隐性教学并举,同时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采用信息化混合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师生共创思政建设“共同体”。
关键词:课程思政;商务英语;建设路径;融通式教学;宏观-中观-微观角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70-06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advocates an all-round view of educating people, which provides a new goal and perspective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rom the macro - medium - micro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th of integrated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curriculum,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classroom, the "main forc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ent should be brought into playing,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teaching, and enhance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adopt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such as information mixed teaching,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a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Business English; construction path;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acro-medium-micro perspective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纲要》同时强调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课程思政建设是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要求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在外语人才培养,特别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要学习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及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十分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和中西文明互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及其研究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家标准》)规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外语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涵[3],这就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进一步指明了商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4]。根据此要求,在价值观念培养方面,商英专业学生应具备强烈的家国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及商业伦理意识。可见,无论是《纲要》还是《国家标准》及《教学指南》都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商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同时商务英语“金课”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坚持“课程思政性”,即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5]。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讨。例如,刘正光等[6]及肖琼等[7]讨论了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宏观理念和内涵;徐锦芬[8]概述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文秋芳[9]论述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近年来,有关“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共检索到256篇相关文献(截至2023年2月7日),其研究内容涉及商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思政建设,如综合商务英语、阅读、翻译、写作、跨文化沟通,或专业方向课如经济学等课程,多侧重某门商英类课程的具体思政教学研究,如李欣等[10]讨论了经济学课程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从研究内容的实质看,大部分文献围绕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和分享,尚未形成可参性、可操作性的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本文旨在围绕本科商英专业探索一套可参照式的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并以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实践。
二 融通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宏观-中观-微观建设路径
(一) 宏观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首先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思政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依靠思政理论课,更要大力开发和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商务英语专业思政育人宏观路径体系如图1所示,应融通三个主要方面:首先,要依赖高校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让学生接受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更要加强推行商英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即商务英语每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思政性,用“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最后,为践行全方位全面育人观,不能忽略经济社会生活的“大思政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大环境中加强对思政理念的体验和认知,理论联系实际,接受隐性的“大思政教育”。以上三者相辅相成,相向作用,才能达成商务英语专业育才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中观视域下融通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①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两张皮”,二者联系不够紧密或过于泛化,不能有机融合;②思政教学流于说教式、口号化,为了思政而思政,学生接受度低。因此,如何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所说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明确“协同效应”的内涵与外延,即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进行有机地融通,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激活不同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大商务语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去领会、感受、体验和建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其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这才是真正落实“协同效应”值得全面深入探讨的课题。
融通式教学观[11-12]主张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强调在体验中实现学生主体的潜能拓展,建构大商务英语语言、商科理论与文化知识及应用技能三者的有机融通,形成三级助推型教学模式,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是:思政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目标相融通,重构思政融入式课程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显隐性教育并举,构建思想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近年来,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的举措是,从课程教学中深掘和拓展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课程内容激活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语境体验中进行主动的思政教育实践和思想熏陶,在教与学的融通和协同效应中实现价值塑造的目标。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融通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如图2所示:根据《纲要》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作用,使课程、课堂、教师及学生四者的协同作用相融通。只有将课程、课堂、教师和人才主体的协同作用高度统一、相互融通,才能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中实现商英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1)课程“主战场”:重构思政融入式商英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其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首先,重构专业课程目标,融通“商务”(商务知识、文化与技能)+“英语”(英语语言、文化和技能)+“思政育人”的分目标;其次,应配套融通式课程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合“隐性商务英语思政实践课程”(如世界500强企业档案库、企业家创业案例库、著名经济学家思想报告、大商务国际热点追踪和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等),形成课程“主战场”;再次,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及教案课件等材料的编写、教学内容及方法和考评考核等各个方面,同时贯穿在显性课堂讲授和隐性课程实践(研讨、报告、档案库,讲座、专业实践等)中,以及作业、考试及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