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教育对研究生综合素养的育化作用

作者: 向涛 杨吉云 廖晓峰

摘  要: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知识能力体系打造的同时,也亟需在综合素养上获得与时俱进的育化。文章尝试提取了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三类挑战,并以迎接挑战为切入点,尝试用通识教育开出处方,阐述通识教育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育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科;综合素养;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01-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ety. In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for talents becomes more complex. The postgraduates of computer science need not only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tract three types of challenges coming from the outsid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towa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with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cultivate the computer science postgraduat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a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er scie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一、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诸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演变。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面临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特有挑战。从专业知识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所涵盖的学科众多,基于人工智能所形成的知识融合与技术演化也极为复杂。除了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以外,计算机学科的专业人才、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直接从业者,该如何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不断变化的综合要求,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新时代下卓越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从当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领域之外的诸多挑战中提取了三个非常直观的现状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通识教育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综合素养育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进一步阐述通识教育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优化通识教育资源,改进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以此提升通识教育对综合素养的育化效能。

(一)人工智能带来多元价值,形成道德困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强大的智能科技应用的支撑下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便利性,“智慧生活”“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逐渐深入的交互性,以及其日益发展显现的智能独立性等特点,也给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评价带来了挑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的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益显现。比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在保全路人或保全驾乘人员的两难中如何作出取舍?人机问责如何界定?再比如,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护理及陪伴服务的人工智能产品,是否可以替代子女的亲情陪伴?孤独老人在情感及心理上对人工智能产品形成深度依赖,这种情况又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产品该如何设定权限边界和功能范围?此类问题,不一而足。很显然,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群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从业者所能够进行轻松判断和处理的,这是全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却将由专业的从业人员来完成。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产生新型伦理共同体,其中离不开一种普遍化的机制,这就是道德适应[2]。在研发人工智能产品时,在设计人工智能的服务领域及交互程度时,在与人工智能的博弈过程中,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从业者必须具备与其所处时代相契合的伦理道德水准及必要的法律知识。在人工智能新时代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日渐提上日程,而这些来自计算机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专业知识技术的范畴。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技术上,在伦理、道德、法律知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意识等品质素养方面也需要进行综合育化,高水平的品质素养将为专业能力的发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高端人才整体能力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工智能改变就业环境,增加竞争压力

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改变。职业来自社会分工,强大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使出现新的社会分工,继而带来职业的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旧事物的消亡与新事物的诞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迅速,职业变迁加速出现。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大量的科技性失业,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达与便利也同样给灵活就业、弹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工作形式为例,人工智能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海量的资源触手可及,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劳动者个人往往不再需要如传统模式般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理位置、依靠固定的团队协作去获得生产资料开展生产和工作,而是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对生产资料的获取和加工处理,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劳动价值的输出。在这个时代,诸多平台和资源在技术推动下日趋形成泛在的社会化共享,并且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个人与工作组织和职业平台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个人对工作组织的依赖性渐弱,个人更多依赖于自身的能力在职业领域发挥自主性,传统的雇佣关系将开始逐渐解除,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层级关系也被打破,出现了合作关系[3]。这些变化,一方面对管理形成新的要求,组织和平台需要具备更为开放的接纳力以及更具协作性的整合力;另一方面,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同样带来了挑战,个人需要具备更强的自律性、更为灵活的环境适应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力与更新力。在就业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需要转变思维,跳出传统的管理理念与就业观念,积极储备多元能力,创造并且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和就业形式。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业态不停出现,新型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社会就业形式依然在以无法预测、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演变。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着重点在其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能力的打造。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计算机学科研究生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就业领域实现专业能力在不同应用中的迁移和提升,这个过程需要他们以丰富的综合素养去面对各种未知的新情况,以兼容并包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问题,以及创造性地为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就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更凸显在综合适应力上。这对目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而言,是摆在求职就业之路上的直接挑战。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很多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高精尖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求具备解决新问题的开创性、即时应变的灵活性以及跨领域合作的通达性。与时偕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领域更为凸显。

(三)人工智能改变生活状态,加剧心理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事物涌现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作为知识分子的研究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感触非常灵敏,但在这个过程中,价值更趋多元化,也更易形成研究生群体对价值取向的彷徨和对自我认知的纠结。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刚好处于婚恋交往与就业选择的适龄阶段,学业、婚恋、就业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家庭建设与社会工作在满怀憧憬的同时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感。

从研究生群体的日常来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互联网及电子产品逐渐取代了诸多以人为对象主体的社交活动。研究生学习时期正是知识体系更趋完善且最需要通过实践打磨能力的人生阶段,很多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上与计算机相伴,在生活上也对计算机互联网环境形成深度依赖,依靠信息网络和电子产品长期“宅”在宿舍和实验室。已经接受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多年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们拥有专业的反应力、敏锐的思考力,而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却主要集中在了网络这一条通道上,影响了与外界的正常接触。诚然,卓越的技术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即时通信带来高效的互联互通,但是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建立联系的实时社交方式大大压缩了个人独处的精神空间,信息产品在扩大社交范围、延长社交时间的同时捆绑了生活节奏,打破了正常作息。很多计算机学科研究生长期生活作息不规律,疲于应对各种压力。在发达且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年轻活跃的思维却更容易形成对多元价值的困惑、对信仰的冷淡、对信息的麻木、对网络的依赖……种种这些状况叠加在学业进展压力、就业竞争压力、婚恋家庭规划压力等各种压力之上,形成种种不良情绪,进一步产生和加剧了焦虑、躁郁等心理问题。

二、通识教育融合人工智能优势助力迎接挑战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技术培养,在方式上侧重于多学科融合的、对受教育者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濡养育化。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能灵活地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其最终目标是努力培养完整的人[4]。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尖塑造阶段,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为其最主要的培养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前面所述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看到,对于高端专业人才来说,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是具备应对各种变化的通用能力以及拥有对自身能力积极内省并自主提高完善的综合素养。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让人进行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可以融合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育化,以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文理兼修共促,增强专业人才应对职业变迁的通达能力,以及对社会的灵活适应性。

(一)从学科交叉来看

学科的设置虽然有范围,但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它们的规律是相通的,知识是无界的。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很多经验甚至是常识逐渐被推翻、被颠覆,很多知识被冲刷、被更新。在某些领域,原有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人们在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时往往需要突破现有的藩篱寻找新的方法,在探索和开拓新的领域时有可能将现有的学科范畴进一步前推、加深、扩大,打破现有的学科设置的边界,促发学科自身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与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