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刘娜

摘  要:本科生导师是高校重要的一支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实践,探索思教融合、导辅结合的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归纳两支队伍导学导思、育德育才的具体举措,整合资源、建强队伍、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161-04

Abstract: Mentors for undergraduates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aculty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whole-range education in three aspec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y counselors and mentors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Based on practice, this thesis explores a cooperativ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 efforts of mentors with tha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fuses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s instruction with auxiliary guide. It tries to summarize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ose two teams in both academic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as well as in talent and moral cultiv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strengthen team building, establish coordin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pragmatic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whole-range education in three aspects; mentors for undergraduates; university counselo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明确了高校要树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员、全程、全方位” 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要多岗位协同协作、互联互通,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实现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将育人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方方面面,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需要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需要多元主体形成合作、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实现教育教学有温度,思想引领有力度。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思想、学业、科研、规划等方面的全程指导,形成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式育人模式[3],在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良好实效。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当前高校育人主体中的两大生力军,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任,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一、高校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是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4]。

本科生导师作为专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等重要职责,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从课程学习到科研训练以及思想、生活、深造、就业等大学阶段各个环节的直接指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关注陪伴者和教育引导者。构建两只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方密切合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队伍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生动体现。

(二)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特征、素质能力等方面呈现发展个性化、需求多样化,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在加强学生思想、学业、创新、科研、实践、发展规划各方面的任务日益艰巨,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本科生导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实践主渠道,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发挥引领作用,从知识、道德心理、规划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导员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本职工作,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队伍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有效贯通第一与第二课堂,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业发展困惑,加强专业发展规划,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前瞻性与预警性,保证智育和德育的相互促进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进而提高育人质量,实现1+1>2的效果。

(三)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是促进思教融合、队伍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校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5],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既要守好思想阵地、课堂阵地,做好大学生信仰与初心的播种人,又要深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练就教书育人的真本领。

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既能够明确育人主体工作责任与分工,又能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育工作全面覆盖,互相促进、补齐短板,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对于本科生导师而言,通过与辅导员的协同合作,多平台参与学生指导交流,能迅速有效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通过与辅导员沟通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学习动态和评教反馈,从而改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辅导员而言,不仅要具备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还要具备专业知识素质,最需要提升的恰恰是专业知识素质。[6]辅导员通过与本科生导师等专业教师队伍的联动配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方向,实现更专业、共情地指导学生成长;在合作中借鉴与吸收专业教师的治学精神与科研方法,也能够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更加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现状及调研分析

(一)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现状

从角色定位和育人职能来看:就传统工作而言,高校辅导员以德育为主,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身为专业教师的本科生导师以智育为主,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授,思政教育触及不多,角色观念及育人认知上的偏差,可能导致“教书”与“育人”出现分裂。

从工作内容和学情跟踪来看:本科生导师在第一课堂负责本学科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指导;辅导员侧重在第二课堂进行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整体性连续性,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表现,学生集体学风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学习实效,两支队伍的主体责任不明晰、及时交流不够,容易出现盲区。

从管理机制上和激励考核看:辅导员队伍由高校学工部门和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管理,本科生导师作为专业教师由教学部门、学院和具体的教学科研系所负责,两支队伍之间的沟通联动需要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传统的考评体系中对专业教师集中在教学科研上,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学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热情。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当专业教师被冠以“本科生导师”这一殊荣和使命后,其育人意义更加凸显,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能也产生了密切关联,两支队伍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同机制,以学生为主体,联动互通、教辅相长,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从实践角度而言,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两只队伍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注重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导师主导、授课教师主教、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六位一体”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育人模式[7],围绕立德树人、学风学业、创新创业、生涯规划等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在院系层面,如何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主责任务和工作联动,构建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路径和可示范可推广的具体举措,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有待归纳研究。

(二)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实践调研

笔者以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践工作的北京科技大学“工科试验班”学生为样本开展调研。一方面在各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类招生的大趋势下,“工科试验班”作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试验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工科试验班”是学校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具体推进单位,以“学科融合、实践创新”为特色,与全国各高校荣誉学院、书院制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密切契合,具有示范性。在培养模式上,“工科试验班”依托学校六大优势学科进行大类招生,每位学生入校后即配备一名本科生导师,实行导师的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和科技创新;在师资队伍上,为试验班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本科生导师420名,覆盖学校12个教学科研单位,教师分布广泛,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既紧迫又重要,具有应用实践价值和推广性。

此次调研面向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的464名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456份,详细了解学生与其导师的交流情况、学生在导师指导方面的需求、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工作的实施效果及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