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定位与实践系统建构
作者: 吴红 刘取芝摘 要:高校辅导员具有开展广泛的心理支持、发现和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帮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适应和康复三方面的心理育人角色和功能。以学生援助计划、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应包含识别和评估系统、支持和干预系统、管理和协同系统、培训和督导系统等要素。在辅导员招聘考核中注重考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潜质、进一步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形成专家-教练-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梯队,保障辅导员心理育人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定位;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165-04
Abstract: University counselors have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arrying out extens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identify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helping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adapt and recov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udent Assistance Plan, problem management and coaching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model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counselors should include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amination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otential, further clarify the counselors' working boundary, and form an expert-coach-counselor working echelon.
Keywords: university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role positioning; practice patterns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第43号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高校辅导员九项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据作者对河海大学100名辅导员的调查,心理问题学生工作平均占据辅导员40.1%的工作精力,说明心理育人已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不从心”[1]。因此,提高辅导员角色胜任力,迫切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理论探讨,特别是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制导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角色定位
虽然“第43号令”明确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对于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具体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
21世纪以来,国外对普通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一方面,研究者认为普通教师比专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更多的和学生长期相处的机会,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深和巩固专业心理干预项目的效果,因此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面具有重要性和优越性[2]。有研究者甚至认为,由于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实质上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够多,因此没有教师的合作,学校几乎不可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除非受到过广泛的创伤、自杀、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难以胜任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4];英国一些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由于缺乏对实施者的持续督导而导致失败的结果[5]。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和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角色差异,两者应该分工合作形成心理健康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连续统一的学校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在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辅导员的角色较普通教师更为明确和重要,但又区别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二者各有分工又彼此合作开展工作。
具体而言,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有三个方面的角色和功能:一是成为覆盖面广泛的、非正式的学生心理支持工作力量。辅导员需要在接受一定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提供非唯一和非正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宣传、或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互动过程中给学生以积极心理影响,以及班团和组织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环境。二是识别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并帮助其尽早获得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促进提早发现心理相关问题对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价值。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识别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的早期征兆,帮助其尽早获得专业服务以减少伤害。三是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协同合作,帮助心理异常学生适应和康复。在学生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在专业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指导下协同工作,通过日常学生的教育管理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个人生活事件、改善心理行为功能。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的理论基础
基于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角色定位,辅导员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而是作为一种非专业力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和心理问题学生管理与康复工作。但无论什么角色,仍需要具备相关理论基础,才能保障工作的有效性。结合心理育人领域相关理论和辅导员的角色特征,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可以以下列理论为基础:
(一)学生援助计划(SAP)
SAP是Students Assistant Plan的简称,其目的和结构来源于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t Plan,简称EAP)。与EAP类似,SAP以帮助学生增强内外部的资源、降低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及其对学业表现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基本目标,重视对学校领导、学校心理咨询师、家长等内外部力量的整合,从宏观上对学生心理服务进行规划。完整的学生援助计划包括九个部分[6]:(1)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2)为学校所有工作人员开展降低学生风险、促进学生复原力的基本态度和技巧培训;(3)宣传学校SAP政策和项目;(4)建立识别和内部转介制度;(5)建立问题解决小组和实施个案管理;(6)开展SAP评估以确保质量;(7)建立学生支持小组;(8)与学校、家长和其他资源机构合作;(9)将SAP与校内其他计划的整合。
(二)问题管理加(PM+)
问题管理加(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是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差距行动方案(Mental Health Gap Action Program, mhGAP)的一部分,其初衷是解决部分地区精神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PM+属于一种低强度的心理干预策略,可以供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快速学习。在实施方面,PM+可分为三个体系[7]:一是评估体系。采用标准化工具,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分别开展评估,以筛选出合适的干预对象,判断后续干预是否需要调整并了解干预效果。二是干预体系。以认知行为疗法和问题解决疗法为基础,在整体介绍干预方案后,开展压力管理、问题管理、行为激活、社会支持4个模块的干预,共计持续5周。三是培训督导体系。PM+实施团队通常由高级培训师、精神卫生专家和非专业人员构成。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家开展师资培训,一般精神心理专家担任督导者,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担任实施者。
(三)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起源于体育领域,由于其对如何帮助他人发挥潜能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领域,成为一种问题解决取向、结果取向的结构化助人技术。教练技术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视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教练的角色定位常常被形象地比作“指南针”“镜子”“催化剂”“钥匙”,而不是教师或者顾问,因此教练技术重在提问,促进当事人觉察和行动。教练技术领域最常见通用模型是GROW模型[8],包含四个部分:(1)理清目标(Goal),即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当事人自己找到真正期望的发展目标。(2)了解现实(Reality),即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当事人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境况、当前的信念和局限以及现有的资源和技能。(3)明确选择(Options),即帮助当事人认识现状和目标之间可能的选择。(4)行动计划(Will),即促进当事人做出决定并承诺行动。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的系统建构
以学生援助计划、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模式应包含识别和评估系统、支持和干预系统、管理和协同系统、培训和督导系统等要素,通过要素内的规范和要素间的互动合作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实效。
(一)识别和评估系统
前文已述,识别和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与功能的内容之一。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基本知识及识别能力,尤其能及时发现学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风险和行为。评估和识别的目的是让可能存在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尽早获得专业帮助,减少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风险。
为尽早发现、识别和评估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风险,辅导员需要建立多元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学生骨干网络。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对其进行基本职责和相关知识培训,提供其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定期谈话制度。根据心理危机风险因素相关理论知识,对高风险学生如遭遇学业困难、人际冲突、恋爱挫折等问题的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情绪和社会功能状态,并开展初步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评估。三是适当运用标准化评估工具。辅导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当运用专业评估工具进行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风险评估,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可能的风险。
(二)支持和干预系统
作为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辅导员是学生求助的重要对象,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初步干预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专业背景,可以以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基本参考,建立适合于辅导员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基本框架,甚至形成半结构化工作手册,以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支持和干预。
结合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辅导员可以参考以下框架为相关学生提供支持和干预:(1)是什么。即通过谈话沟通明确学生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学生的感受、想法等内在心理状态是什么。这一步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在整理思维和表达情绪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地观察自己的处境。(2)要什么。即和学生共同讨论厘清目标,尤其注意从内在成长和心理需要层面寻找目标,避免过度向外寻求。厘清目标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向未来看的过程,可能帮助学生激活积极情绪和内在成长动力。(3)有什么。即帮助学生挖掘资源,包括来源于自身的生理心理资源、来自他人或机构的社会支持资源。挖掘资源的过程可能帮助学生增强力量感,从而提高抵御困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做什么。即聚焦于压力管理、问题解决和行为激活。在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压力和情绪管理以减少达成目标阻碍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技巧和具体行为计划。做什么的部分往往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辅导员持续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