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大学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实施思路与举措探索
作者: 史金龙 王琦 滕玮 钱萍 高尚摘 要:文章首先对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列举了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本身的几个重要特点及其指导意义。同时提出,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时,需要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梳理,总结此类高校本身所蕴含的可供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利用的资源。并进一步总结了在“三全育人”模式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可行的一些举措和实践。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三全育人;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181-04
Abstrac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lists several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vergence action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roposed that when th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ggregation 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 the resources contained in such universities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ggregation action. And it further summarizes some feasible measur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ggregation a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dustry-specific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od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Keywords: industry-specific universities; aggregation a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判断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国高等院校要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从根本上认清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就是要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内容充分融入,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同效应,以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大思政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在充分挖掘高校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资源的基础上,让课程思政在育人全流程中发挥全方位的积极作用,对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和大思政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
首先,课程思政聚合行动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导向,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史”教育深度融合到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去,深入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的明确要求。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实践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做引导,没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就不能实现其创设的初衷,就不能从根本上落实从思想上和才能上共同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因此,进行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实践,首要的问题就是端正政治导向,守好政治底线不动摇,绘好红色底色不变质。
其次,思政内容和专业课课程要实现深度融合,从专业课的讲授内容中充分挖掘相关联的思政内容。切忌思政内容和专业课课堂两张皮,不但无法融合反而容易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
在实践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不能机械地、生硬地认为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就是思政内容加专业课课程,这样一种盲目的意识。如果存在这种意识,说明其对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认识尚有很大提升的必要性。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不是单纯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加入思政内容即完成任务,而是要从专业内容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内容中的思政闪光点串联起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的关系,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启发并从启发中获得对思政内容的真正认同。
如何从专业知识中发现思政的闪光点,这是所有参与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高校教师都要回答的一个问题。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受业”和“解惑”是从专业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的话,那么更高层次的“传道”才是对“师”更深层次的要求。即作为“师”除了要“身正为师,行为世范”,还要首先对“道”有认同有领悟,才能真正做到“传道”的要求,达到能够“传道”的境界。
再次,课程思政聚合行动要从“点-线-面”的角度逐步铺开,逐步深入,逐步见效。这里讲到的“点-线-面”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展开和落实。首先,针对一门具体而微的专业课程而言,这里所提到的“点-线-面”,要求课程思政实施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知识点之上的思政,而是要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于整门课程的讲授与实践全过程,要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思政内容在这门课程中是前后连贯的,有发展脉络的,有层次展开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个个附着于知识点之上的毫无头绪的理论。其次,“点-线-面”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不是单纯针对某一门专业课所开展的思政内容进专业课课堂的行为,而是要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扩大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覆盖面,由具体而微的课程到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梳理,再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这样一种“点-线-面”的方式引领下,让思政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融合,使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从专注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建设到大思政“三全育人”模式的顺利转变。
最后,要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授的内容要注重方法论的灌输,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提高实践本领;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辨识能力,有正确的观念底线,有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不仅仅是思政事例在专业课堂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思想高度和思维方法在专业课堂上的引领。因此,做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不仅要讲“事例”更要讲“道理”,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把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论传授给学生,让方法论伴随专业理论知识一同入脑入心。从“事例”到“道理”的提炼与升华,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向学生讲“道理”之前,教师自身是否对这些“道理”能够做到认同、认知和运用,决定了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在实施阶段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有各类型高等院校3000余所,各高等学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过程中都各有侧重和需要突出的亮点。其中,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和优势。行业特色型大学,特指20世纪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于国务院某部委(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行业院校,一般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研究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简称“行业特色型大学”[4]。
一般来说,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这些高等院校大多发端于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以培养当时国家急需的岗位、行业专门人才为己任。
2. 在本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培养了大批服务本行业的优秀人才。
3. 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都积极投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和计划中,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较重大的贡献。
4. 大多具有“红色基因”,与党、人民军队和国防军工事业具有血脉相连的关系。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953年政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上海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5年即被明确为国防军工重点学校,1970年迁至镇江,1971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成为一所国防军工性质的本科高校,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2016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5]。
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点和江苏科技大学的简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业特色型大学所携带的“红色基因”决定了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中,这类高等学校是不能缺席的。与此同时,这类高等学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大量的思政内容资源是伴随着专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对于自身所拥有的这些“富矿”,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方面可以结合思政理论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很多的思政理论又可以伴随专业课程的深入,以学生身边事的形式来呈现出来,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