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研究
作者: 梁瑛楠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首先对创新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进行说明,包括打造良好大学形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等,其次对利用雨课堂开展心理教育的优势进行分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多元评价及实时互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明确教学原则和构建混合教学模式,最后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雨课堂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54-04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the Internet+" as the research back groud, firstl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 including creating a good university image, realiz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Rain Classroom. The main advantages reflect in realizing multiple evaluation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y, including clear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build mixed teaching mode,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ffect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personnel.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ain Classroom construction; mixed teaching mode
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念、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移动网络融入日常生活的速度,将互联网用于心理教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移动学习已成为人们对知识进行获取的主要渠道,以微信为代表的诸多软件的出现,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对大学生而言,利用资源开放的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其效果往往较传统课堂教学更加理想,这也给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课程进行构建,通过对教学活动所具有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
一、研究背景
2011年2月与5月,教育部先后面向心理健康教育颁布了相应的建设标准与教学要求,使各大高校对心理教育所涉及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强调通过落实相关教育工作的方式,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推动大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1]。
现阶段,多数高校仍然选择采取传统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通常无法使学生主动性及参与度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全新思路,以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得到充分融合为前提,对教师观念进行转变,确保其能够主动利用“互联网+”对理论课堂进行创新,使教育所具有的时效性达到预期水平,现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一方面要对技术进行革新,另一方面要对组织模式及理念进行革新,通过引入雨课堂等先进手段的方式,将传统模式所造成的教学僵局打破,使教学活动得到高效开展。
二、“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打造良好大学形象
大学形象指的是群众对学校内在精神、外在影响以及实体形态的反映。若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相关课程进行创新的行为,通常会向群众的形象认识进行转化。由此可见,要想打造良好大学形象,对教学模式及手段进行创新很有必要,引入并应用雨课堂开展心理教育,其现实意义有目共睹。
(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结合教育均衡理论自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可知,早期,该理论所强调重点是“公平性为教育的固有属性”,要求教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群体进行教学时,做到对教育资源及产品进行平等分配。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所展现出发展趋势逐渐向均衡发展靠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知识供需平衡成为大势所趋。研究表明,导致大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其较易被互联网所影响,进而出现心理变异或心理困惑,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名单很有必要[2]。
(三)提高学校教学能力
二十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选择通过创新高等教育质量等方式,达到对学校能力进行建设的目的。英、美等国家提出应利用多维度模型对卓越教育进行打造,该模型所涵盖建设内容,不仅有常规的课程、师资力量和领导力,还有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及家校共育,以此来保证高等教育始终处于教育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英国政府所采取的策略如下:以高校所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为依托,从心理干预、实验和在职培训等方面出发,对学校教学能力进行提高。结合国情可知,我国要想使学校教学能力得到有效建设,关键是要对“互联网+”引起重视,即:基于“互联网+”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
三、“互联网+”时代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实现多元评价
基于大数据对教学决策进行制定的关键是全面采集教学行为相关数据。利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可确保课前、课上及课后所形成数据得到实时采集,通过全景式记录的方式,使课堂情况得到真实且客观的还原,为教师给出教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事实证明,结合数据所开展多元评价工作,既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策略的调整方向和侧重点,还能够为学生优化学习计划助力,通过对出勤率和入脑率进行提高的方式,使学习效果达到预期水平。
(二)强调因势利导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普遍十分依赖手机,这也使得手机成为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负面因素之一。雨课堂强调因势利导,以学生对手机所具有依赖性为依托,通过将手机和课堂充分结合的方式,达到变负为正的效果,不仅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师生关系也发生了转变,随着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自然更加理想[3]。
(三)实现实时互动
双通道教学指的是以终端设备、互联网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师生异步交流通道及同步交流通道进行建立。异步教学的特点是不需要师生同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是以参与者情况为依据,在恰当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同步教学则要求师生在指定时间内,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雨课堂的出现使时空限制被打破,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双通道完成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前准备环节,由学生基于异步通道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后,师生可基于同步通道对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对简单问题进行讨论的环节,可借助弹幕完成,相对复杂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解决。事实证明,混合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师生高效互动的方式,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
(四)操作难度较低
雨课堂的特点是以微信、幻灯片为载体,通过融入信息技术的方式,确保教学活动可得到高效开展,对其进行操作的难度较低,通常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便能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雨课堂涵盖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能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确保多屏互动、弹幕讨论和实时答题等互动模式可被引入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另外,对雨课堂加以应用的优势,还包括其通常不需要对全新硬件设备进行购买及安装,只要将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便可将传统教室转变成智慧教室。
四、“互联网+”时代利用雨课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互联网+”的特点可被概括如下:首先是信息爆炸增长;其次是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体;最后是社会舆论场域朝着言论自由和去中心化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纷纷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在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以下内容引起重视:
1. 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和杜威等学者均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与应试教育所延伸出的理论教育、课堂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同,生活即教育强调以生活化资源、理念及教育方式为依托,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开展,确保学生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从宏观视角来看,基于学校外显事物对心理教育场景进行寻找,其本质是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通过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各个环节的方式,达到对学生满意度以及接受度进行提高的目的。而从物质层面来看,校园文化可被简单的理解为外显事物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楼文化、长廊文化和宿舍文化,上述外显事物均属于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综上,利用生活化理论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对此有所了解。
2. 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强调师生交互的教育,还是立足实践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通过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的方式,为学生快速成长助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确定教学计划为前提,对知识进行针对性供给,确保学生可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中,使其主体价值得到应有发挥。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可结合大学生所提诉求,对相应的咨询平台进行建立,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确保学生可通过不同途径获得自身所需帮助,例如,勤工俭学、学业问题及就业前景等。
(二)构建“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雨课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课上及课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确保课程内容与各教学阶段完全融合,通过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方式,使学习效果达到预期。
1. 课前准备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确保教学资源兼具校园化及生活化特征,通过强化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方式,使大学生心理得到积极干预。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还有阅览室等设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所需信息中心、主题库进行建立,真正做到基于教学材料对本土网络课程进行构建,促使学生等人员与自身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课程具备高效开展所需的完善资源体系。教师既能够以学生情况为依据,整合并优化现有课程资源,还可以选择寻求学者或专业机构的帮助,通过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方式,赋予网络课程良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应以原有教学设计为基础,利用现有资源及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梳理课前、课上和课后环节所涉及教学内容为依托,编写相应的任务清单。随后,教师可参考任务清单,在整合试卷、课件及网络视频的基础上,得到可供学生使用的资料包并上传至客户端。教师应尽量精简所推送材料数量,通过新增习题批改或其他预习反馈内容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这里要注意一点,由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较为特殊,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身情况为依据,对学习难点加以确定,事实证明,以问题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学习,通常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