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RFID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 郭振军 曾利 张余明

摘  要: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中,是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理念,也为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RFID原理及应用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文章分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在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RFID原理及应用;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30-04

Abstract: It is a really important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at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t also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RFI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reform of its teaching content, expl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RFI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Keywords: RFI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 reform in educ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根据会议精神要求,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育的关切,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RFID原理及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课,也是物联网系统中感知层所用的技术之一。作为物联网系统信息采集的终端模块,对信息的安全方面要求特别严格,系统模块电路设计对环境保护方面、节能控制方面等也提出相应要求。其教学目标在实现掌握理论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给予科学价值观的引导,简单来说就是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因此对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就是融入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积累思政素材,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找到和思政元素切合的点,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探索课程改革中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协作精神、科学观念、创新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为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有责任、有职业精神和高职业素养的物联网技术人才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作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挖掘出各个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活动中,讲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综合了电子学、计算机、通信技术、物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能量场的分析、识别系统的设计、数据的传输协议、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测试等相关内容。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RFID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一些实验技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和遇到问题时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革命性应用,智能化的设备越来越普及,在享受着现代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信息安全更是国家安全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上述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同样涉及信息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中,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性问题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不仅可以向学生解释相关技术的原理和概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探讨解决这个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升技术的安全性,不得窃取他人信息。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把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一大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讲授,还要进行德育教学,将“立德树人”浸透到知识和活动过程中。因此,需要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知识点,提炼每堂课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搜集思政素材,设计教学环节,聚焦教学情感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良性结合,在日常学习中进行更高水平的价值观引导,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都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模式,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高等学校教学仅仅满足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个人能力和素质,知识的掌握是发展科学、改造社会的基础,个人能力的培养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充分发挥,价值观的确立为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两方面,基本原则是课程教学能够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机结合的目标,也就是思政、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主要原则分为三方面:第一,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第二,注意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第三,精准实现“分”“合”“融”的有机统一。总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不仅要遵循一般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而且也要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要求。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策略

用一致性原则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所谓一致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反思三要素保持一致。

思政元素同教材的耦合,这是说明思政的设计研究要结合教材,在教材的知识点中深挖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相结合进行讲解,起到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作用。

思政元素同教师的契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无须刻意模仿他人,做好自己,讲好课程,展现个人魅力,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的品格。思政元素同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课堂教学的技巧也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

三、课程思政育人方案探索设计

未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前,国内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培养,轻思政内容的融入或者有融入但不明显的问题。由于授课过程中未有将思政内容很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授中,致使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本校在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的设立对提升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的全面性和先进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是“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到“立德树人”,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大学期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正所谓“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贯穿思政内容,注重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5]。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RFID原理及应用专业课中,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责任感和较强科学素养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民族脊梁,“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6],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追求极致和完美的品质。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涵盖多学科、多技术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通信距离及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工匠精神”去追求突破,细心认真、求实创新、精益求精,为其未来广泛的安全应用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相关知识补充“工匠精神”的事例,通过工匠精神的树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培养职业素养,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不再继续升学深造,就要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那么在大学期间,仅仅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也需要加大培养力度。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但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培养不是速成的,而是潜移默化、点滴浸润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是核心所在。

在进行专业课的讲授中,将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思政资源融入RFID原理及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具体行业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形成深刻印象。例如,在实验课或是作业的布置上,有需要独立完成的,也有需要合作完成的,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对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绿色环保节能意识的加强

高等教育过程中,在工科类专业人才教育方面,除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外,环保节能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7]。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严重,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