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莫安胜 覃明慧 黄毅 杨亚龙 关汉斌 王蕊蕊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外科学课程思政的素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以构建相对固定的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让教师做到外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
关键词:外科学;课程思政;素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83-0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material sele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urgery teaching, so as to construct a relatively fix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urgery teaching so that teachers can lay equal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surgical knowledge and value guidance. Finally, we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be doctors with noble medical ethics and superb medical skills.
Keywords: Surge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udies;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s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也应强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思政素质的教育[2-3]。外科学是一门对职业素养、医生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有较高要求的学科,但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外科学课程内容结合,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结合,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并不多[4-6]。医学生是即将走上医务岗位的后备力量,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校的医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医疗工作后的医德和医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质与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对于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较少,以至于医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仅停留在为患者看病上。其实,医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技能素养,还包含人文素养。优秀的医生都是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融为一体,并与技能一起内化为职业素养。多数学生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混淆,导致不少学生工作后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加强。
一、外科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主义及人类健康事业有用的人才。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介入技术以及内镜技术的出现,外科学已经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对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对医学知识、学生培养、思想引领方面有更强的能力,因此在外科学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十分必要。本文对外科学课堂思政素材的选择与课堂思政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总结,以期为同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如何在外科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外科教师思考的问题。医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恰到好处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通过把教师个人切身经历及前辈的成就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二、外科学课程分章节融入思政元素
本文从外科学的绪论,无菌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输血,休克,麻醉,疼痛治疗,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围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肿瘤,器官、组织及细胞移植,外科微创技术共十六部分内容入手,分别讨论具体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对课堂思政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一)绪论部分
在绪论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现代外科学建立过程中的故事,给予学生创新发展、坚持真理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是前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促使学生继承前人不畏艰险,努力进取的精神。外科学的发展与医生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不可分割,以麻醉术、无菌术、输血术的发展史为例,前人为解决外科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付出了无数的努力。1794年5月8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还没有把已经制备好的笑气(氧化亚氮)用于麻醉就被革命党人押上断头台。1799年,汉弗莱·戴维发现了笑气的麻醉功效并不顾众人反对,首先在自身进行实验。令人惋惜的是笑气最初仅被贵族们用于肉体的享受(笑气麻醉引起的快感),而没有被用于手术麻醉。至1841年,克劳福德·朗才用乙醚麻醉为一位病人切除颈部小肿物,但出于对乙醚的担忧,7年后他才发表论文。由于克劳福德·朗没有了解到,美国医生威廉·莫顿在他之前已经报道了用乙醚麻醉实施外科手术,这为两人日后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无菌术:在18世纪初,医生们在术前不注意手部清洁,加上医院糟糕的卫生,导致产褥热高发。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认为产褥热很可能和医生手部的细菌有关,因此建议医生们接生前务必洗手。当时傲慢的巴黎医生们漠视了他的请求。然而,维也纳医生塞麦尔维斯及团队首先践行了在接生之前必须用石灰水洗手。结果产褥热发病率从20%降至1%。塞麦尔维斯积极呼吁同行们在接生之前用石灰水洗手,却遭到了冷嘲热讽。这令他非常苦闷,最终患抑郁症,在被送入精神病院后不久便自杀了。
输血术:最初人类尝试输血是试图改变人的性情。人类首次为了救命而输血发生在1818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布伦德尔因无法忍受产妇大失血死去,决定尝试输血治疗。他首批为11位产妇输血,结果5人获救,可见成功率不高。因为那个年代不知道什么是血型,更不知道输血前需要交叉配血试验。直到1900年,维也纳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第一次认识到血型的存在。随后,他提出了交叉配血试验,将输血从生死赌博变成了安全的治疗手段。麻醉术,无菌术,输血术这三大技术为现代外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学的先贤们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为后世创造了外科准则和铁律,服务于广大痛苦中的病人。
(二)无菌术
在无菌术的教学中,通过讲述匈牙利妇产医生塞麦尔维斯的故事,让学生们学习他坚持真理的精神。维也纳医生塞麦尔维斯首先实践了在接生之前用石灰水洗手。结果使得产褥热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是塞麦尔维斯的成功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可,除了少数的支持者外,大部分医师对他的举措不屑一顾。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产妇从这项技术中获益,塞麦尔维斯积极呼吁同行们用石灰水洗手,却遭到了冷嘲热讽。在石灰水洗手得不到推广的情况下,塞麦尔维斯的精神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他越加固执好斗,在写给维也纳产科同仁的信中,他愤怒地将对方称为“妇女屠杀的参与者”。他非常苦闷并患了抑郁症。最终年仅47岁的他在被送入精神病院后不久便自杀了[7]。在无菌术课件的首页我们播放纪念塞麦尔维斯的视频(https://v.qq.com/x/page/a31415qi8pd.html)。通过实例为学生展现医学前辈为促进医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以此来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通过讲解并要求同学们讨论塞麦尔维斯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前辈对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善于观察总结和坚持真理的品质。PPT课件展示千金方《论大医精诚》:“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向同学们解释这段话的含义并与塞麦尔维斯的行为对应。阐释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医学故事结合。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共鸣,加深学习医学的兴趣和决心,并引起学生对无菌术学习的重视。
(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在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教学中,我们把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把人体的内环境看成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护人体内环境,才能维护人类健康。从而号召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没有自然环境作为基础,人类将不再存在。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这样的结合方式,生动地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中[8]。
(四)输血
在输血的教学中,用《101朵玫瑰》的电影片段导入。《101朵玫瑰》是根据太原市无偿献血者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母亲帮助患白血病去世的女儿完成“献100次血”的遗愿,以及在这一系列献血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在输血的并发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性行为安全教育,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以及传播。近年来,艾滋病存在向青年学生等普通人群蔓延的迹象。在我国,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整体呈上升趋势,数量增长快[9]。青年学生处于性行为比较活跃期,且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相对薄弱,给了艾滋病传播、蔓延可乘之机。做好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在输血内容中导入《101朵玫瑰》及在输血并发症部分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注意预防传染病。通过故事、社会时事与课程理论内容的结合教学,能让同学们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对性行为更加注意并自觉加入到做好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预防艾滋病工作中。
(五)休克
在休克的教学中,把安全教育融入教学。休克死亡率高,可以由创伤、过敏、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故号召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减少创伤从而降低失血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的发生;号召学生注意饮食以降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号召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以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此外,在讲授休克针对炎症介质治疗时,引出血必净的话题。血必净是适用于治疗因感染而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中药制剂,2020年4月,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显示,天津红日药业生产的血必净注射液被批准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在教学课件中插入钟南山院士介绍血必净被批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个小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zMzUyNzkzNg==)。视频中说中医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护身符。由此引出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文化自信。根据这个设计思路我们制作了微课辨证施治——外科休克按病理生理进行治疗。让微课学习也能够达到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钟南山院士是抗疫英雄、习近平主席是领导我们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通过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热点人物来加深知识点的记忆和引发思政元素的思考和重视。
(六)麻醉
麻醉学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学科,历经百余年发展,现已成为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19世纪麻醉领域开疆拓土的前辈们,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使得诸多手术可以安全实施,患者免受疼痛之苦。在麻醉的教学中,首先与第一章绪论中的现代外科三大基石对接。在以上关于麻醉故事的叙述中提到在1841年,克劳福德·朗才用乙醚麻醉为患者切除颈部肿物。出于谨慎,于7年后他才发表论文。而在1846年,美国医生威廉·莫顿已经报道了用乙醚麻醉实施外科手术。因为克劳福德·朗淡薄名利,没有在乎谁是用乙醚麻醉的第一人。然而,莫顿、杰克森和霍拉斯·威尔斯(莫顿诊所的合伙人)三人之间针对究竟是谁最先实施乙醚麻醉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纷争[10]。1879年,美国医学会最终追认朗为乙醚麻醉的发现者。因此,学习医学要一定程度淡泊名利,注意发表论文、注意申请专利和保护专利以防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里我们引导学生要有保护知识产权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