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作者: 曾光

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0

摘  要:在当前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同向同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产业经济学为例,结合华中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践,以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为导向,对经济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目标、基本思路、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内容设计、案例介绍和反思等环节进行了探讨,并对示范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以中国产业经济突飞猛进的实践激励学生,将“我知、我信、我行”有机统一,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00-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ordinating and work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king the core course of economics major "Industrial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ourse i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akes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as the guide to discuss the objectives, basic ideas, organizational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 design, case 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economic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by the practi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in various forms, and "I know, I believe, I can" is organically unified, so a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imperceptibl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teaching reform; Industrial Economics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各专业课程在遵循自身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本理念,以达成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两大目标,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基于此,本文以本科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产业经济学为对象,结合该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实践,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分别从该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研究思路、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建设的经验与不足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目标

产业经济学课程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所涉及的是企业及其所处产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将思政教育元素合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其在课程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两大目标。其中,思政目标主要包括:寓道于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产业发展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寓德于教,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行为、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寓政于教,将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原则和目标融入专业教学。

二、建设与实践基本思路

在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际经验,西方国家都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产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产业发展的故事,如何向学生介绍中国产业发展的辉煌成果,如何引导学生鉴别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并研讨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一)采用多种形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内容

以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此,根据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采用教材的实际编写框架和内容,从宏观层面上明确可以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杜绝在课堂上讲授敏感话题传播消极思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规范教育,强调中国在产业经济领域中取得的巨大进步,强化中国产业发展对产业经济学课程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等;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确定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在每个章节、每节课都能够以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导论中讲授身边的产业经济现象部分,引入2016年林毅夫与张维迎有关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论战。指出基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经济理论,在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的经济学体系中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强调理论分析要结合实际,要灵活运用现有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再比如在研发创新部分,加入中国研发投入占比等指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从中强调基础研究在一个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本校张启发院士获得2018年度中国未来科学大奖,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历年获批国家基金的数据,激发学生对母校的自豪和热爱,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决心。

(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不断融汇与提升

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主讲教师也要根据国内外产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主动学习提高,使讲授者本身的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能够不断地融汇与提升。为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提高,讲授者本身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除在平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外,还要注重时政和国家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动态变化,认真学习与领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注重对案例等思政元素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梳理出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分析课程每个部分中可合理自然地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案例、分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

(三)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素质并重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要弱化和降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要求,而是要做到课程讲授和思政建设相互促进,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同步提升。为此,在对课程讲授内容烂熟于心的前提下,要对00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通过和学生交流沟通,通晓学生的诉求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获取知识、思政素材的渠道,充分发挥授课老师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形成学生更好获得专业知识和思政素质提高的评价依据。

三、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

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创新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首先制订详细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改方案,并根据新的教改方案,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教改方案分为四个部分,即理念目标、主要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在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教学的目标,强化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两大目标。在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部分,通过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中,在每一章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自然地加入思政教学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材料等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还是分组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等环节,都要强化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构建“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前沿进展+实践应用”的“五层次”课程教学体系。分组讨论环节中,有意识地运用对立统一、系统性等分析方法,对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在课程论文完成环节中,指导学生就当前中国某一产业,运用经典的SCP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现实产业经济问题,对现实问题有直观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中国产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内容,采取诸如探索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实是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是全新的替代。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在产业经济领域所实行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四、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采用经典的产业组织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CP)展开,但同时又融合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价格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阐述和解释。课程一共讲授9章,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微观经济学若干知识的简单回顾,从学科演进、基础知识等角度引导学生对产业组织理论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产业结构(S),包括第3章市场结构;第三部分是市场行为(C),内容涵盖章节主要有:第4章基本的寡头模型、第5章合谋、第7章纵向关系、第8章产品差异化和第9章研究与开发等共5个章节,主要讲授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最后一部分是市场绩效(P),对产业组织的绩效进行测度和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