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作者: 洪树琼 陈思瑢
摘 要:文章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对云南农业大学2020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进行考察,探讨影响毕业论文的相关因素,提出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和毕业论文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01-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hesis of 2020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alent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thesis.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alent training; graduation thesis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质量是评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指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密切相关,2020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是云南农业大学首届该专业毕业生,通过考察其毕业论文的相关情况可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论文检索发现,目前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的研究相对多一些,而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探讨较少。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一)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于19世纪50年代初[1],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构建了学科框架。在对外汉语这个学科名称下,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1986年开始招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7年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生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目录下招生;2007年,为适应孔子学院的要求,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原对外汉语(学科代码050103)中中国语言文化(学科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学科代码050108S)合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代码050103),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也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也是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学科地位的提升[2]。截至2020年,全国有376所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招生,2020届汉硕考研共149所院校招生。
(二)云南省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1982年云南省开始招收语言生,直到2003年云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24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2009年云南大学新增为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云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有20所高校(含民办)都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4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2019年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正式招生,至此云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2]。
(三)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2012年7月,由教育部、外交部授牌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正式落户我校;2013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际学院);2016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获得批准,正式招生。目前有4个年级在校本科生200多人,2020年第一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58人顺利毕业。
二、云南农业大学2020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
论文分析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的分类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孙伟等[3]将论文研究类型暂分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教学设计、实验报告、专题研究5个类型;周红[4]提出,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列出的关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5个模块,将论文选题分为5类:语言知识、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师综合素质。我们借鉴周红的分类,对2020届58份本科毕业论文样本进行分析。
(一)选题情况
除了以上分类之外,云南农业大学本届毕业生的实际选题情况还有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选题,有4篇选题是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专业建设类,占比6.9%。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20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选题类别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教学方法”这一类别的选题占比较重,占总量的50%,如《PBL在汉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基于美国教学案例》《基于二语泛读教学标准对我国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评估》《基于微视频背景下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以DACD(Do As the Chinese Do为例)》;其次是“文化与交际”类别,选题共有19篇,占总量的32.76%,如《云南农业大学2016级赴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第18届“汉语桥”分析与课堂启示》《探索中泰傈僳族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接下来是“学科建设”类选题,共有5篇,如《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别论文共有3篇,如《云南农业大学汉语进修生使用感情色彩词的偏误分析——以HSK甲级词汇大纲为例》;“教师综合素质”类论文共有2篇,如《学生教师第一堂课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而“语言知识”类别选题却为零,无人做语言本体研究,学生更多地关注教学、文化等方面。
第二,作为第一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学生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有了自己的思考,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现状调查》,这样的思考和尝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本专业作为云南农业大学一个新开办的专业,整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不断摸索成长的过程,而这期间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学习体验者,其实往往会更有发言权。这次毕业生中有4名同学对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出了宝贵意见,1名同学的《云南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汉语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对我校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思考,这些学生的论文都能为接下来我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
第三,学生在传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的基础上,有了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思考和运用实践,较为典型的有《汉语智慧课堂在5G技术下的预测性研究》,在现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思考5G技术下的汉语智慧课堂的发展趋势,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第四,学生的选题大量地做教学分析,说明我校为学生提供的海外实习教学颇有成效。很多高校的汉教本科专业学生真正能走上讲台授课的机会较少,缺乏第一手的与教学有关的研究对象。而我校的学生在海外教学实习的一学年里,因为能够真正走上讲台进行授课,所以有相当的收获和反思,这对实践、应用性要求较强的汉教专业有很好地理论指导实践的促进作用。
(二)论文质量总体情况
从总的情况看,2020届汉语国际专业本科生58份毕业论文选题基本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利用在学习、实习、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结合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和探析问题。大多数论文的逻辑性结构较清晰,内容较充实。同时,可以看到,本科论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论文思考和分析问题只能停留在经验和感悟的分析总结上,不具备将其凝练为理论的能力,无法从宏观视角去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推广和发展的问题等。
从论文的成绩评定来看,根据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试行)的要求,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其中90~100为优秀,80~90为良好,70~80为中等,60~70为及格,小于60为不及格。2020年5月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共有58篇,其中优秀论文3篇,良好论文36篇,中等论文14篇,及格水平论文5篇。总体质量、水平中等偏上。分析58篇论文样本,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论文质量的问题。
部分毕业论文选题陈旧,缺乏创新。
2. 格式、结构等方面问题。
标题的问题。有的主标题冗长、大而含混,容易引起歧义,如《基于中美文化对比的传统节庆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以美国中学汉语课堂为例》,乍看标题是美国中学的汉语课堂,可论文实际写的是对美国中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
摘要的问题。论文摘要需要高度概括,展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论和意义,以及论文最核心的观点和内容。而本次论文样本中摘要最大的问题是凝练度不够,内容不够简洁,只是直白梳理了论文的写作框架,不能有效地凝练自己论文的核心内容或主要结论。
目录的问题。目录主要体现的是文章结构,同时也是写作思路是否清晰的反映。要求做到简洁、逻辑清晰、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大多数学生常常做不到这些要求。
正文及参考文献的问题。有的没有结合论文的观点,仅是一般的罗列;有的选择文献质量不高,有的文献太多,有的太少,有的没有,参差不齐;参考文献标识不规范等也是常见的问题。同时还表现出对文献综述不会分类介绍,或者只述不评,且不能很好地建立与自己论文之间的联系,既没说清楚文献对自己的启发,也没有表现自己的论文能解决前人研究中受到启发或者未解决的问题;有的论文甚至没有文献综述等。
三、影响毕业论文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有一定关系。在本科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是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下属专业,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纯本体研究是符合专业要求的,但是另外有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专业,仅做本体研究不能突出专业特色,应该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与教育、文化传播等紧密相关的本体研究。
(二)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
教师的专业背景会影响到学生的论文选题。比如部分指导教师的专业方向是古代汉语,他指导的几名同学论文都涉及到了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分析;有一位指导教师在美国进修,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大多都涉及到对美汉语教学分析和研究。本次论文指导教师共有14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师10位,教育/高等教育专业教师3位,文化传播专业教师1位。
(三)学生的外语水平
学生的参考文献多是中文文献,但该专业中二语习得、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都是英文著作,学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会让自己的论文理论支撑大打折扣。另外有的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学生在论文中翻译“中国热”,采用直译“China-fever”,这样的翻译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样的翻译非常不合适宜甚至略带一点“歧视”的意思。
(四)2020届毕业生58份样本毕业论文选题及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和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的专业背景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影响2020届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还有以下因素:
首先,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分布不均衡的情况。第一,本科生更多时候是以助教的身份进行辅助教学,所以没有系统地进行过整学期、整学年教学,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实践教学时更多会考虑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内容,所以导致学生对本体知识的考虑不多,对语言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充分;第二,因为学生对语言本体知识存在畏难情绪。在对本届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不愿意尝试写本体类的语言知识是因为觉得难,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法知识分析和语法教学设计,所以选择自己感悟更深的教学法和文化传播等内容。第三,语言教学的研究,学生正逐渐从汉语本体研究向汉语教学研究的方向过渡,作者认为这也是一种趋势。近年来,反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论文的选题情况,整体上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为主,汉语本体特征的研究减少,转而对汉语教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增多,越来越贴近《论文指导意见》中对学位论文的要求——论文在选题上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