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作者: 张甲

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0

摘  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使得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留学层次不断提高。当前,留学生教育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知识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站位培养,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开放发展和外交战略大局。文章阐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剖析现阶段留学生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挑战;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14-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 is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number and level of foreign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s focused on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ignoring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 which is adverse to the further op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hina. Herein,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is clarified firstly. Then,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measures and attempt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 are proposed.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 challenges; the initiatives of construction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显著增强,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取得的成绩,使得161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世界前五百(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1]。其中,在工程学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清华大学(第1)、哈尔滨工业大学(第6)、上海交通大学(第8)、浙江大学(第9)高居全球前十位,共有70所大学进入世界前五百(US news世界大学工程学排名)[1]。加之中国在国际舞台及事务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使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并且这一势头还在逐步增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位置,将有更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

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计为492 185人,分别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规模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其中接受学历教育学生共计258 122人,占比52.44%,同比增加6.86%;博士研究生25 618人,硕士研究生59 444人,同比增长12.28%(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上述数据表明,来华留学生生源地已呈现多元化,结构不断优化,留学层次明显提高。在生源地方面,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哈萨克斯坦依次位列前十。这些留学生既是科学技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文明平等交流的推动者,更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宣传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在生源地不断扩大,留学层次不断提高,势头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更高水平的建设与开放,已成为新的课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理念被提出,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五年的发展,课程思政在国内学生教育和培养方面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来华留学生方面未有相关的经验和模式,通常认为课程思政理念不适用于外籍人士,因此,在这方面国内的相关研究、探索和尝试均较少,一般只有在少数课程,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汉语等课程载体中开展,很有限度地传播中国文化、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3-9]。例如,李瑞婷等[3]人以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来华留学培养现状及思政教育措施为例,初步探讨了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些举措。牛百文[4]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意义、当前面临的问题、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此外,苏瑞[5]、王悠[6]、张治军[7]、过国娇[8]、曲天良[9]等人,分别针对单一课程,研究了如何进行留学生思政教育,并从思政元素、课堂教学、新媒体运用等方面探讨了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然而,这些有益的探索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方案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过去十年,我国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了“留学中国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来华留学生生源地已覆盖全球99%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年均人数已突破50万,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且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超过一半,其中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之和超过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体量和质量得到快速提升,留学生教育正向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

来华留学生是联系中国与生源地国家的重要纽带,他/她们以亲历者身份传播中国文化,话语更加令人信服,有利于弥补新闻媒体国际传播力有限,总体声音偏小偏弱的不足;他/她们是两国科技、文化、社会等多领域交流融合的催化剂;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加深来华留学生对我国制度、国情、文化、科技的全方位正确的认识,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高层次国际人士,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地位。此外,开展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好地展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传递给全世界,让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智慧造福全人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

二、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鉴于当前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来源国多元化,政体、宗教、社会性质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如图1左侧所示,弄清现存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有助于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逐步提升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水平。

(一)课程思政总体规划困难

来华留学生的多元化,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国情的学生汇聚到一起,背景不同,难以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总体规划难度非常大。因此,国内各高校在制定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时,未能将思政课程纳入培养体系中,使得各地域、各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思政的建设参次不齐,留学生培养事业发展不均衡。现行的培养体系中通常以中国概况和汉语课来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情结,但这类课程并未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制度和安全教育,从而导致来华留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载体和途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学习不足,生活中对中国政治、国情、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漠不关心、认识肤浅、甚至出现认知偏颇等。这些都偏离了“留学中国计划”的目标,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产生一定阻碍。在此方面,课程思政既面临着总体规划的困难,又出现了总体规划的不足等问题。

(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缺乏

高校教师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当前,面向留学生的教师还未充分准备好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此外,在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上还未有充分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因此,在留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务必积极主动,以主人翁姿态发挥创造性,才有可能完成课程思政的目标。2017年,我国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制订了新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留学生管理办法》,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校内外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可靠、能力突出、勇于担当、长于思政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扭转当前来华留学生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薄弱的局面,方可实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脱节

当前,高校在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面存在脱节的现象。留学生的管理通常在国际合作处,他们针对学生的学籍、生活、住宿等进行管理;在意识形态管理方面,也仅局限于年龄、国籍、宗教信仰等基础信息。而学生培养则分散到学科或院系,院系仅负责文化知识课程的教授。因此,在管理和培养上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实现协同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因此,需要统筹管理和培养,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管理和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校联动的培养模式。

(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

“留学中国计划”实施的十年来,来华留学生在数量、生源国多元化、学位申请、学科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上,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留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在高校层面上,课程思政体系、课程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配置、评价方法等相关的体系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案例。因此,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面临着挑战。

三、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前期项目研究,提出以下四个对应的解决措施,如图1右侧所示。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外交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加强来华留学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各个高校要建立相对统一又兼具特色的留学生培养体系。根据学校地域、学科、专业等的不同,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体系。以现有的来华留学生通识课程为基础,如中国概况和汉语,以专业课程为增长点,大力建设思政教育精品示范课程,深入挖掘和提炼两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在课程教育中多视角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阐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意义;展现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道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二)打造课程思政有力队伍

首先,一线教师队伍始终是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打造一支负责任、勇担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思政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专业育人队伍,实现对留学生课内外教学、留学生活、管理,保障教育过程和留学生活的双重思政教育的实施。其次,学校各级管理部门需要组建一支由校党委、国际处、教务处、学院、专业系所组成的联合管理队伍。各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协同育人,发挥在思政教育中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作用。第三,学校各类服务保障部门,例如学生公寓、食堂、文体中心、医院等,处在服务学生的第一线,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的意识;展现自己的风采,关心和帮助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通过上述三方面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各司其职、精于业务、协同配合的留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实现思政教育的有的放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