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融合中朝俄经济走廊的高校“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边莉娜 权赫律摘 要: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形成源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政策的推动。通过文献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的研究,吉林省定位于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外语人才需求方向逐渐明晰,但受困于高素质人才留存率低、跨境就业困难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自身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需求。而通过构建政府解决宏观问题、学校灵活出台政策、教师负责具体落实的“三位一体”的“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矛盾造成的就业困境。
关键词:中朝俄经济走廊;人才需求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23-04
Abstract: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originates from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demand direction of Jilin province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riented on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is gradually defined. Meanwhile due to the low retention rate of highly-trained talents, difficulty of cross-border employment and de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is demand for talents is hard to meet. While this employment difficulty caused by those contradictions could be effectively solved through the "foreign language plus"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teacher form a trinity, who are respectively responsible for macro problems, flexible polic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talents demand direct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oreign language plus"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十分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企稳的背景下,强调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高校毕业生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吉林省所处的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与朝鲜、俄罗斯等东北亚地区经济主要参与者的合作日益紧密,在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对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带动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实际已经形成合作共赢的“中朝俄经济走廊”,其发展壮大将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就业资源。
一、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发展状况
东北亚区域经济融合是近年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各国之间依存度高,正朝着欧盟、东盟一类的经济共同体方向发展。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形成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经济大气候和国别经济小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区域内各经济体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如我国东北振兴系列政策自2003年开始持续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从宏观意见、发展定位、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新形势下的深化发展等角度为东北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1]。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东北亚区域融合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平台,将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定位在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俄罗斯也通过与中方合作出台《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等形式,继续推进俄罗斯远东“跨越式发展区”的实施,同时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打造日本海沿岸远东海港群,这是俄罗斯“向东看”战略推向纵深的重要体现[2]。
中朝俄经济走廊,狭义上包括中国东北、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的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则包括了中国、朝鲜、俄罗斯以及在三国经济走廊串联下形成的东至太平洋西海岸、西至欧洲的巨大经济带。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以吉林省为代表的中国东北地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走廊内相对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中俄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深,为中朝俄经济走廊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双边贸易额近期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
二、吉林省定位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的外语人才需求方向
吉林省身处中朝俄经济走廊关键位置,有效利用中朝俄经济走廊未来发展空间,引导劳动力供需对接,是促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发力方向。
(一)基于国际物流中心的定位形成的就业
一是互联互通形成的就业。中朝俄经济走廊东端通过中国东北及日本海沿岸的诸多港口,形成连接东北亚、辐射太平洋西海岸的经济圈,向西则通过亚欧大陆桥直通中亚、西亚、欧洲,联通了蓬勃发展的太平洋西海岸经济圈和高度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经济带形成完美重叠,有利于享受政策红利,作为物流中枢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十分可观。二是沟通需求形成的就业。中朝俄经济走廊连通亚欧,连接国家近百,覆盖地区使用的语言种类多样,而在国际贸易中,外语专业人才对于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了解远超其他学科人才,在沟通媒介的功能之外,其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正日渐凸显,外语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
(二)优势资源吸引形成的就业
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布着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煤矿、锡矿和世界级的大型多金属矿,以及占整个亚太地区81%的钻石储量、51%的森林资源、37%的淡水资源、33%的水生生物资源、32%的黄金储量、27%的天然气储量和17%的石油储量[2];中国东北地区有着辽河、松嫩、三江三大平原,是国内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家庭农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经较为普遍。基于临近原料产地的最优选择,吉林省定位于身处中国东北和临近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资源产地,大农业、重工业和制造业仍将是支柱产业,且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带动下将提质增效,形成优势产能,并由此提供大量的熟练工人、农民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就业需求。
(三)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就业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的粮仓,农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发达。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成为主导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吉林省应利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农业和重工业基础,大力推动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形成科技拉动农业、工业转型重组,配套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赋予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形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拉动劳动力收入不断提高,吸引中朝俄经济走廊的高素质人才为吉林省服务。
(四)创新创业拉动形成的就业
伴随着中朝俄经济走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原有大国企、大工厂模式将被优势产业引领、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取代。配套产业的发展产生以精、小、快为特点的科技赋能、创新引领的企业形态,上到企业的战略咨询、整合重组、会计服务,下到日常的各项生活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广袤土壤。《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中提出的旅游休闲、交通物流、水产养殖、建材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3],《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发展,培育振兴发展新动力”的目标任务,强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也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动力[4]。这些倾向性政策为利用中朝俄经济走廊创新创业提供了支持,为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将是中朝俄经济走廊中最重要的就业途径。
三、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隐忧
从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发展需求双向对比来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两个重要不足:
1. 高素质人才培养相对稳定,但留存率低。通过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看出,东三省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变化趋势与东部、南部发达省份区别不明显,一定层次高端人才的供给变化与发达地区基本一致,说明东三省在高等教育水平上不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培养的高端人才数量相对稳定。但通过调查发现,吉林大学2017年毕业生16 821名,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仅13%;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仅15%;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其毕业生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大约在30%~50%[5]。东北地区正处在制造业和重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具备高水平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而在人才供给端,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留在东三省就业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高水平学校毕业生出于职业发展规划和薪酬待遇等原因,会选择去北上广深和华东、华南其他发达地区就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和高端人才外流的矛盾,导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迟迟不能完成的现状。
2. 跨境人才需求与劳动力跨境就业之间存在矛盾。从中朝俄经济走廊长远发展看,联合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势在必行。但截至2018年1月该地区常住人口约618万,尚不及长春市人口数量,开发远东地区所需劳动力存在巨大缺口[2]。放眼整个东北亚地区,唯有中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开发。但中俄双方还未形成大规模跨境劳动力就业的实质性保障政策,跨境就业的方向、用工方式、社会福利及安家落户政策等尚需中俄双方协商确定,目前看这些政策还未进行正式的前期推动。
(二)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在就业状况堪忧的同时,吉林省高校尤其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无法适应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应用、多能、创新、外向”的定位,体现不出外语专业背景在跨境经济合作中的优势。一是专业外语技能水平不高。目前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仍以外语熟练交流和使用为目的,基本不涉及其他学科专业外语。而中朝俄经济走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外语+”复合型人才,其人才价值的核心在于“复合”上,必须具备一定程度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中更好地就业。该矛盾造成了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其他非语言类行业就业十分困难。二是社会实践与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不匹配。目前吉林省高校外语类专业的社会实践以翻译、教师、外企职员等岗位为主,与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的社会实践要求是不匹配的。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社会实践的要求是对社会经济工作的规律有一定认识,对于企业的运行有一定掌握,对各行各业尤其是跨境经济交流有一定了解,而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外语类专业社会实践达不到的。三是缺乏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创新创业思维不可或缺,而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熟练运用为目标,缺少创新创业的引导,造成了学生不愿去创新、不了解创业,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这与语言教学本身的学科定位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和日常引导的缺失有关,这一点,吉林省高校语言类教学过程中明显做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