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娟 洪璇 邹丽 苏清芳 刘磊 纪晴

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促进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提档升级、教育改革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文章以厦门医学院为例,提出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方位推动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医学院校;多元协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52-04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in newly-built application-oriented medical colleges. Taking Xiamen Med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ultileve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medical colleges.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enrich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latform, it is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applied medical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medical colleges; multilevel; talent training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必修课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接受医学本科教育,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专门人才[1]。地方应用型医学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构建契合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传统“双一流”本科高校而言,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性,也存在着较多困扰和难题[2-5]: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纸面制度上,停留在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上,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匮乏,无长远规划。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未深度融合。由于专业教学导向的限制,较多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同并进。三是由于医学生课时多、学业任务重,就业目标主要为医院、卫生事业单位等稳定机构,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兴趣和动机。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理论功底坚厚、基本技能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发展后劲充足”,能够入基层、进一线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核心,厦门医学院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积极探索“产学医研用”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双创”理念为引领,以“双创”体系为支撑,以“双创”平台为助推,构建学校、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广平台的“多元协同”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积极推动我校应用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更新“双创”理念,注重“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双创”理念是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利用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进而推动行业变革创新。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主动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需求,充分认识医学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双创”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进医学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

(一)以制度促落实

我校于2018年成立了厦门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研处、财务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系主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以需求谋发展

厦门医学院坚持服务地方需求,精准设置专业。学校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积极围绕福建省、厦门市的需求,围绕补齐民生短板,围绕产学研用结合,致力于培养两支人才队伍,一支是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人才队伍,另一支是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需要的人才队伍。目前,我校共设置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制药、海洋药学、预防医学、助产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均为福建省、厦门市亟需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专业。近年来,我校护理、生物制药技术、药学等3个专业获福建省教育厅立项,成为“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获省级应用型学科,此外口腔医学获省级产业特色专业。

二、改革“双创”课程,建构“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与保障,这就要求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并完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我校针对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的办学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深入探究适合我校医学专业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双创培养”

我校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专门设立并出台了《厦门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可申请认定创新学分,旨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结合专业自身实际,打造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如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医教研创”协同育人为根本,通过多层次“早见习”、全方位“早技能”和宽领域“早科研”,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全程创育”

“全程创育”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结束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一方面,从通识课程体系上来看,我校在大一开设必修通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发展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专业学生选修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维能力,开拓学科视野,加强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训练。另外一方面,从专业课程体系上来看,针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培育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医院协同”。针对药学、生物制药和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技术类专业,将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企业的科研课题和生产任务中,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实施中的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我校与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3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生物医药港中的多家骨干企业培养了近千名人才,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留得住、素质好”的赞誉。

(三)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突出“创专互融”

结合专业教育课程特点,开发与专业有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帮助学生认清专业的未来职业定位、职业发展和可能的创业方向,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如我校护理学专业设置了护理产品设计、循证护理和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将部分课程开进养老、康复机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专业所长,鼓励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护理产品设计于2019年获评福建省线下“一流”建设课程,培养效果初见成效。生物制药专业则与厦门生物医药科研院企业合作开发了生物医药企业家面对面、体外诊断生物活性原料的研发与应用课程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直面行业企业的机会,并进一步与企业研发生产所需核心技术接轨,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经过几年建设,我校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药物生产技术和口腔医学SOP等3门课程获评“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从师资队伍培养上,突出“双师联动”

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存在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医学高校来讲,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均为医学背景,较少具备创新创业经历,教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较低,这已经成为了地方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势必实行“任课教师+业界导师”的双师模式,为学生提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直接与业界接轨,提高实操能力。一方面,我校通过设置鼓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双创”竞赛成果纳入教学奖励和职称评聘条例,吸引校内专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和研究,并带动学生积极开拓创新创业实践。2020年,我校“希福生物”团队首次以师生共创形式参与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并获得省赛金奖,这也是我校在“双创”竞赛方面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校外优质人力资源,我校已聘请20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行业科研人员等担任双创课程的兼职教师,这也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供了师资保障,也让创新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实践,给学生传授时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