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讨论

作者: 石东升 张鹏 韩平

摘  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十四五”期间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开拓性、系统性的工作。对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对建设高等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依然存在着专业实践程度不足、改革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立我国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制度、形成组织结构完整、教学特色鲜明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现状分析,结合相关政策解读,对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与政府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任务及合作模式进行讨论,得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77-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steadily expanding the scal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is a pioneering and systematic work to strengthe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my country's engineering master's training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sufficient reform, and imperfect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training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in my countr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joint training model with a complet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istinctiv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joint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olicy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tasks and cooperation modes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in joint training, and tries to find a professional master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raining mode.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school-enterprise alliance; training model

最近,有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2022年不再招收学术型硕士的消息引起了巨大争议。复旦大学不是第一个正式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型硕士的高等院校,在此之前,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已停止招收某些学科的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教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还有最终获得的学位都有所差别。

国内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在目前的资源和研究环境下,没有相应的条件,培养大量的科学家是完全不现实的。减少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并增加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才是大势所趋。

一、概述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1]。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必然要突破现有教育体制,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关系到社会短缺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2]。

当下,研究生教育依旧存在着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问题,单纯运用学术学位的发展理念、培养观念和教学方式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质量并存,门类设置还不够丰富,设置机制较为呆板,一些门类进展较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有待创新,教育质量有待提升[3]。多数高等院校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并无明显差别、教学改革力度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联合培养政策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专业实习是专业硕士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需要计入学分。各培训单位必须按照培训大纲规定的实习形式和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完成专业实习。

(二)国外研究现状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针对专业实践的学位类型或培训计划,例如美国的工程硕士课程和欧洲的文凭工程师系统,并且大多数都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关于此,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说:“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4]”美国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培养,经历了“教学-研究-服务”三个发展阶段。向三者并行不悖、各项职能日臻完善趋势发展[5]。这些研究表明,国外一直关注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欧洲经济共同体已将改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置于技术人才培养的中心,以提高与美国和其他亚洲竞争者的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更加重视“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学员与私营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每周两天参加指定企业的实践活动,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和细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多学科协调合作,是国外职业教育融合政策的重要特征[6]。

(三)我国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力度不足。目前,多数院校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硕士并无明显差别,政策力度较小,多数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缺失现象,师资专业实践力量较为薄弱,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多数的讲解跟不上时代进程,多数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得不到学习和推广,多数停留在讲课本、讲PPT的程度。一部分实践安排也只是为了迎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训,很多学生也没有按要求做到半年以上的实践和实训,多数只是应付了事。

2. 企业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没有合适的企业提供给学生较好的机会进行实习,企业重要主体地位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得不到利益回报,企业并未实现作为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引导参与方。很多学校和企业虽然创建了很好的联合管理机制,但渐进式的制度设置有待优化。各个部门的职责往往重叠、不明确,以至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在各个环节衔接不顺畅,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7]。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会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的效率。高校内部部门与企业内部部门的资源配置与协调机制,自然会成为制约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原因[8]。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已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但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2014年以来,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选工作,并于2014年8月和2015年12月分别遴选出了28个和37个示范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9]。对于全国一百余家联合培养基地来说,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发展的潜力。

3. 社会组织在联合培养中处于整体缺失状态。社会组织并没有起到在企业与高校间架起桥梁的作用,研究生联合培养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所以社会组织同样应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加强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市场服务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但是,实际上社会组织并未参与这些方面工作或是没有参加的机会。

4. 政府在统筹专业硕士培养进程中行动滞后、职能缺失。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各部门和机构的合法权益,推动专业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进程。但实际在很多方面政府并未担当应有的角色,尚未发挥统筹协调、引导激励的作用,在政策支持、培养基地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项目投入等多方面都有待提高。

三、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讨论

(一)完善政策制度,提升联合培养质量

1. 发挥高等院校科研能力的优势力量,鼓励“产、学、研”一体化。高校需要树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优势,不能将理论知识停留在教材、PPT上,不能将实验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各大期刊上,不能将人才培养局限于发文章、获奖评优上,要将知识理论转化为专业实践,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程应用,将人才培养的视野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在校企“双导师”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在此良性循环下培育应用型科技人才。

2. 健全企业在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扩大实习、实训以及科研力量的投入,增加实习的岗位和机会,加快树立企业主体地位,建立工程硕士教育校企利益共同体,发展实质性的联合培养工作,不可让其停留在计划书上。很多企业存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几乎没有专利和关键技术,一线员工技术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等困境。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优势,结合实际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开展专项科研活动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3. 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高校、企业和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应发挥社会组织的搭接、沟通、协调、咨询、监督和管理等作用和职能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10]。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我国研究生教育活动中,以此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从而真正构建现代化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