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引领功能

作者: 杨红英 杨清淯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多元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防线不够牢固;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变滞后,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影响,文化建设进程受阻。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孕育凝结而成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赋能价值:一是正确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二是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强大动力,三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抗疫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抗疫精神;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20-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s faced with various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e conflict of multiple values, the weak defense line of ideology,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value education, the neglect of the main body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unhealthy thoughts and cultures, the progr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being blocked. The spirit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is the resul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great struggle against the epidemic,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the first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correctly lead the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econd i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a strong driving force; the third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 important h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fighting against epidemic diseases, actively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strive to be a new generation worthy of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spirit of anti-epidemic;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era; values; leading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精辟概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1],并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伟大的时代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支撑。在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坚持“一盘棋”行动,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努力攻坚克难,积极回应和落实抗疫举措,孕育出宝贵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发展共振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保证,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好最鲜活的抗疫事例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刻地体悟和践行这一伟大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庞大群体,毫无疑问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微时代”,有着更加富足、轻松、便利的成长环境,拥有着更加优渥的教育条件和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多元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防线不够牢固;价值观教育的理念转变滞后,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影响,文化建设进程受阻。

(一)多元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防线不够牢固

在如今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来自不同地区的多元价值观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复杂多样的文化信息挑战和冲击。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对于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解读和理解层出不穷,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趋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及获取各类外界信息。他们的思想较为独立自由和开放,在面对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时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由于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处于不成熟阶段,个人价值观也并未完全成型。在西方价值观的蓄意渗透下,他们的意识形态防线容易动摇,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时难以区分优劣和正误,缺乏理性的判断,不能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被不良的价值观所误导。比如,西方社会普遍倡导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倡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出现矛盾,一方面会坚定自己正确价值观的方向和道路,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防线出现松动,逐渐脱离原有的正常价值观轨道。

(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滞后,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

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其中,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和关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而如今大多高校还在沿用旧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价值观教育存在抽象空洞,知行剥离的问题,表现在学校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效教学方法不多,或是机械性记诵,或是意义层面的抽象演绎,显得价值观教育时效性不强,而且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案例来进行教育,往往因离现实生活较远而使学生不感兴趣,导致价值观教育边缘化[3]。多数高校本质上缺乏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观教育机制体制,价值观教育理念转变滞后,跟不上形势政策发展要求。同时,还存在形式主义泛滥的问题,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和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流于表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更没有让处于价值观教育主体地位的大学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在信息“快餐式”传播的传媒时代,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样,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出现了偏差,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政治言论甚至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而学校要做的不是“一刀切”,更不是只停留在说教层面,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及时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任务,首先是确立好教育目标中心,有个基本走向和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感受到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任务的决心和动力。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政治思想倾向,要从根本上去教育引导,建立起强而有效的教育机制。

(三)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影响,文化建设进程受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对一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与文化息息相关。然而,文化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斑斓景象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危机和挑战,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播到社会当中,文化建设进程陷入了困境,遭受到了各种阻碍。例如,近年来,在“饭圈文化”、炮制流量明星的不良影响下,青少年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了价值偏差,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走捷径、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日滋月益,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对优秀文化和劣质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弱,把好的思想文化当作糟粕唾弃,甚至还存在“崇洋媚外”“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倾向。个别大学生发表“精日”言论、在网络上公然辱骂英烈,他们忘记了历史的教训,罔顾历史的真相,丝毫没有尊重先烈,这种行为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这些大学生已然没有了民族自尊心,我们不仅要警惕这样的事情发生,更要懂得进行反思。然而需要做的并不是排外、更不是阻断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是要善于从源头寻找原因、发现问题,以期找到根治的方法。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让他们懂得自觉对各类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在全社会宣扬优秀的思想文化、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二、抗疫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抗疫精神从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凝结而成,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抓手。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抗疫精神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则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有着很关键的作用。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得到正确价值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得到丰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抗疫精神是正确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5]”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信息时代多元价值观冲突的影响下,存在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防线不够牢固的问题。抗疫精神是重要的价值引领利器,是有机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仅能够激发起我国上下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能够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而不懈奋斗[6]。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初期,就有不少大学生主动到抗疫战斗的前线,他们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当核酸检测医疗队伍的志愿者、去做运送小区生活用品的“快递员”,始终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怕辛苦,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咬牙坚持。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毅然选择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都能做到明辨是非,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坚守住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防线。抗疫精神所传递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尤其是在当下这种特殊情况,世界各国都是命运与共的,中国平等尊重生命、乐于奉献,及时向世界发布有关疫情的真实信息,分享在抗疫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进展。这和某些西方国家的恶劣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抗疫精神所蕴涵的深刻时代内涵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有很大的作用,有利筑牢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防线,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抗疫精神是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教育教学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需要得到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大多数的高校还沿用旧模式,没有根据形势与政策的新要求对价值观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导致观念滞后的根本原因。很多高校在贯彻教育政策措施时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错位或者与政策要旨相悖的行为,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地方都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在乎的是学校自身的口号和名声却不顾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当抗疫斗争的号角吹响之后,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和贯彻上级政策的要求,除了改变教学模式外,还积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先进抗疫故事、学习抗疫英雄的优秀事迹,加强抗疫精神的学习宣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不仅感受到抗疫英雄身上的高尚品质,还体会到抗疫精神所拥有的独特精神力量。2021年5月,广州疫情出现反弹,引起全国关注。广州、佛山这两座城市迅速集结医疗队伍,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在风险区做完了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而这几天所创造的成就,不仅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努力,还离不开众多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下,“抗疫精神”再一次因为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教育价值,成为最真实且最有说服力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各个高校应该主动去挖掘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充分运用好抗疫故事进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有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