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
作者: 梁瑛楠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出更多的挑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教学实践表明,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此,文章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概念、实施的可行性、实施原则、存在的问题、实施策略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36-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materi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ut forward more challenges to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a good job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hig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existing problem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tc., hoping to bring enlightenment to relevant personnel.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针对这一问题,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相应的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实施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程思政基本概述
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强调在全员参与和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教育课程和思政理论的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教学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同时,课程思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课程教育的内涵,进而提升教育效果[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育观念,其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中,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实现育人功能。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清楚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培养目标一致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实施都是为了让大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尽快实现。思政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因此,这二者之间的教学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且都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将这二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教学资源可以共享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2]。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思政元素、理论知识、历史资料、道德法律、国际关系、时政热点、职业特色、文化风俗和精神传承等多个层面,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提升教育效果。另外,在课程思政中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可以为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助力。由此可见,将这两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满足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量地涌现到学生面前,极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偏差,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将课程思政合理引到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满足新时期下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3]。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原则
(一)课程建设目标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实施课程思政时,必须要以心理教育课程内容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性地渗透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否则会过于突兀,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深挖课程思政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好明确自身的特点,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升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更加侧重于心理教育的矫正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2. 积极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积极性原则,通过正面的引导,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另外,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注重积极正能量的传播,教会学生如何去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优良品格。
3. 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并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这样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所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自然也很大,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合理实施课程思政则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阻碍。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视程度不足
就高校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大都存在很强的功利性,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例外,所以在其中实施课程思政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实施方法单一
由于高校方面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随意的态度,不愿意进行教学概念,一味地采用单一的实施方法。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无趣,学生兴趣缺失,教学目标很难有效达成。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缺失
高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忽视,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甚至在这一课堂上学习其他的知识,又或者是玩手机、开小差等,将其当成是放松的课程[5]。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虚,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积极性严重缺失。
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措施
(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
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最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获得积极、丰富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6]。学者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观念,他认为教学的基础不是课程内容,更加不是思维过程,而是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个体的快速成长,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