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组成与特点研究

作者: 吴勇 骆陈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军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认为其组成应该包括军人职业、学习训练、内外关系、物质待遇、文化生活幸福感等方面。军校大学生幸福感也有自己的特点,即价值性、时代性、艰苦性和集体性。军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其服务保障作用,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充分享受在校的幸福学习时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军校;大学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93-04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symposiums, w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well-being of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We think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ell-being should include the professional well-being of soldiers, the well-being of learning and training, the well-be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the well-being of material treatment, the well-being of cultural life and so on.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value, times, hardship and collectiv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military academies must give full play to its service guarantee role, focus on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fully enjoy the happy study time in school.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ilitary academy;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的期待,对幸福感也具有强烈的需求。军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他们对于幸福同样有着强烈需求。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还存在许多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比如,严格的军事训练,紧张的生活制度,令行禁止的作风要求等。苦累是幸福感天生的敌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以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理论为指导,引导军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充分享受在校的幸福学习时光,在学校快乐地成长成才。

一、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军校大学生幸福感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使命任务变化而不断拓展的。幸福感高低是军校大学生学习、训练和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提高幸福感是军校大学生的期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期盼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就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引导、疏导凝聚、心理调适,都是围绕人的思想认知和感受进行的。军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受,取决于内心对幸福的认知,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提升军校大学生幸福感,使其快乐地完成学业和成长成才,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军校大学生幸福感越高,对军队和学校的归属感就越强,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高,人际关系就越和谐,心理素质就越过硬。

从思想政治工作视域探讨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概念,要从马克思主义幸福感理论开始。马克思认为,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所谓幸福,一定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追求的现实幸福[1]。幸福感来源于个人通过辛勤劳动达到自我实现目标的正向和快乐的心理感受。马克思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幸福感的,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相反,“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2]。”由此可见,最高层次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个人对社会和人类的无私贡献。

军校大学生幸福感,是指军校大学生在校园学习、训练和生活中,在提高自身能力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思想上对自身成长进步的正向、积极的肯定,进而带来的心理愉悦体验。军校大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中刻苦学习,努力训练,积极面对校园生活,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好的成绩,提高了能力素质,心情愉悦,人际关系和谐,就会感受到这种幸福感。第一,幸福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满意过程。幸福存在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军校大学生在学习、训练和校园生活中,能感受到学习和训练动力充足,充满正能量,学习和训练成绩不断提高,对将来到部队工作充满期待,就会有更高的幸福感。第二,幸福感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幸福感来自个人的积极思考,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决定着人的幸福感。军校大学生是一群优秀的青年群体,是未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代表着军队的未来。军校大学生学业越优秀,素质越提高,将来对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越大,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就会感受到很高的幸福感。第三,幸福感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心理。幸福感是愉悦、放松和快乐的心理感受,体现了个体快乐的心情和情绪,幸福感高的军校大学生必然开心、放松、愉悦,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风采,笑对学习、训练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时时处于快乐中。

二、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组成

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组成,是提高幸福感的着力点。从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考察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理论,其组成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军人职业幸福感

军校大学生入学即入伍,成为现役军人。军人职业幸福感是军校大学生对军人职业的一种热爱,对在军队建功立业充满憧憬和向往,立志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牺牲奉献,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军人职业幸福感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实现自身人生理想中感到军人职业是幸福的。幸福是人生理想的实现,军校大学生对军人职业有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认为能在实现强军梦、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自内心地愿意承担军人的责任和义务,坚决履行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军营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二,从受到社会尊崇中感到军人职业是幸福的。人都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尊崇,当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尊崇时,对从事这一职业的幸福感也越高。军人正成为受社会尊崇的职业,军人的艰苦付出和牺牲奉献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褒奖,人民对军人也更加信任依赖,这都增加了军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第三,从与地方大学生的对比中感到军人职业是幸福的。军校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高地,对于军校大学生来说,完成学业是第一要务。但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同样必不可少。政治素养要坚定、军事素质要过硬、作风素养要优良、决策素质要果断、心理素质要强大、道德素质要高尚、身体素质要强健。与地方大学生相比,这种全面素质的提升让军校大学生感到幸福。军人职业幸福感是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要教育引导军校大学生积极承担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融入到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命运和前途中,在为实现“中国梦”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提高幸福感。

(二)学习训练幸福感

学习训练是军校经常性工作的中心,是军校大学生的直接任务,军校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学习、训练中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学习训练的幸福感,指军校大学生学习训练过程和结果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是对自己所进行的学习、训练的积极肯定,觉得学习和训练充实有意义。学习训练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的满足上。学校具备教学科研实力和条件,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优质的教学质量,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员队伍,能给自己的学业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指导,学习充满动力,训练充满激情,生活充满阳光。其次,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快乐。军校教育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进行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使人才培养与将来工作和未来战场需求精准对接,让学员能够“从院校直接走向工作和战场”。在学习训练中强调以人为本,合理安排进度,及时组织讲评,充分调动起军校大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再次,体现在自我提升和发展上。随着学习训练的不断进行,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不断提升和进步,这种自我提升和进步既体现在学习和训练成绩上,更体现在个人通过学习训练增强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上。军校大学生学习训练幸福感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主体,是幸福感的最直接展示。对军校大学生来说,正值人生的青春阶段,思想容易波动,情绪调节能力有限,学习训练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丧失主动性、积极性,情绪低落,幸福感降低。军校严格的纪律要求、高强度的训练、安全要求高、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这些都对他们的学习训练幸福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讲究学习训练的科学性,安排学习、布置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和承受能力,使他们在军校快乐地学习和训练。

(三)内外关系幸福感

建设团结和谐的内外关系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础工程,也是圆满完成使命任务的有力支撑。军校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自身幸福感的高低。军校大学生的内外关系幸福感,指军校大学生在学校与上下级间、师生间、同学间关系融洽,与家人间关系和睦,与朋友间关系亲密,生活在充满信任、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中。内外关系的幸福感,首先表现在与上下级间、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上。官兵一致是我军处理内部关系的根本原则,领导、干部、教员是军校大学生学习、训练和生活上的指路人、知心人、贴心人,军校大学生之间是同学加战友的关系,亲如兄弟,生死与共,是人生获得的最宝贵财富。其次,表现在与集体的关系上。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军校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过的是学员队的集体生活。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和学员队为每名军校大学生解决学习、训练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创造最好的成长成才条件,使军校大学生在军队百炼成钢,过着幸福的集体生活。最后,表现在与家人、朋友、社会的外在关系上。人都有情感的强烈需求,与他人保持友谊和亲密关系,是军校大学生不能替代的情感生活。军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取得了荣誉,考了好成绩、遇到困难都希望和家人朋友说一说,体会情感的温馨和幸福。军校大学生的内外关系幸福感是军校大学生幸福感的补充,是情感生活的具体体现。幸福的人,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拥有良好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军校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大学生总是要与其他人之间发生着各种关系,不管处理的好与坏,是躲避还是面对,这种关系总在那,影响着学习、训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导致快乐或者不快乐,是军校大学生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物质待遇幸福感

马克思否认将物质和精神割裂开来,表现在幸福上就是,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近几年,军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有了较大提高。与地方大学生相比,军校大学生最大的幸福感是“物质待遇幸福感”。物质待遇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军校大学生不用承担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上。军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费和伙食费由军队承担,还发放军装、被装、津贴费、免费医疗、报销假期的往返路费等,不会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的压力。其次,体现在不用担心找工作和就业。与大学生找工作就业困难相比,军校毕业后就是军官,按计划分配到部队相关单位工作,无疑是一粒最有效的“定心丸”[4],使军校大学生幸福满满。最后,体现在校园生活设施和服务上。由于军校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军校大学生外出有各种纪律规定,因此使军校都有良好的生活设施、伙食保障和网络媒体。物质待遇幸福感是军校大学生最基本的幸福感,是幸福感的最低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军校大学生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把物质享受建立在自己的奋斗上。更应认识到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物质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就会减小,对幸福感的支撑也会随着物质的消失而离去。军校大学生应当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志存高远,在不懈地奋斗中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意义,谱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