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研究

作者: 步德胜

摘  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协同推进的实现条件。在分析制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坚持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从形成机制、驱动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协同机制,确保思政课建设形成有效合力。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88-05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 objective nee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gard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t follows the basic law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has the conditions for collaborative advance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restrict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synergy theory, and build a synergy mechanism from four aspects: formation mechanism, driving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so as to ens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forms an effective synergy.

Keywords: school; family;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1.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立德树人必以“德”为先,进而回答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已显得略有不足,需要家庭作为实践载体参与到每个学生的教育之中。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会减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离开从小长大的地方,到异地读书求学,往往半年或者一年回家一趟,导致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链接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载体,在这个平台上把学校、家庭、社会凝聚起来,能够有效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3. 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思政课建设环节缺乏衔接、资源缺乏整合[3],抬头率不高、入脑入心不够、“5+2=0”现象仍然存在。影响思政课建设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不能孤立的进行分析,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只是着眼于学科专业、教材教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只有坚持协同育人的视角,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才能明确各方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责任划分,又能互相监督、协调运行,进而确保思政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可行性

1.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及地域关系等,各关系之间辩证统一而非简单相加[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都与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密切相关,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靠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

2.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代教育学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著名教育学者袁振国教授强调,在这三因素中,对个体发展而言,家庭遗传是物质前提,提供可能性;环境是支撑保障,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教育是主要影响,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充分表明了家庭遗传素质与自然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家庭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最大化。

3. 具备协同推进的实现条件

受时间、地域、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让家长、社会单位经常深入到学校一线是不现实的。但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5G,智慧树、超星、爱课程、雨课堂、学堂在线等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得以推广,师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能。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进行实时推送传播,运用B站弹幕等及时开展讨论,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员无论在哪里,都可通过注册加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既遵循教育规律,又满足思政课建设的需求,还具有个性色彩的方式方法,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

1.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内部来说,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各种课堂之间要交汇互通,各部门与各院系之间,辅导员、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各位教职员工之间要相互配合。从学校外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仅仅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更不能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的事情,需要家庭、社会全方位参与。通过社会调查表明,有96.3%的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只有3.7%的调查对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家庭有关。

2.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从党的领导、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需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据社会调查显示,12.35%的调查对象认为家庭参与思政课建设的途径只有家长会,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方法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并非仅仅局限于现场互动,学生家长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可以了解孩子课堂学习、参与情况,督促孩子脑袋抬起来、全身参与进来。社会实践也并非只有现场教学,可以采用VR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有待加强

党的领导为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能。目前,各高校党委能够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做到定期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加强投入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课堂一线,带头讲授思政课。学校党委和相关部门重视“大思政课”格局建设,但是,往往还停留在理念或者口号层面,对于家庭、社会如何参与思政课建设思考不足、规划不够,更没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据社会调查显示,只有23.46%的高校主要负责人或思政课建设分管领导,考虑过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参与、怎么参与、如何评价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更没有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小班化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室建设和VR技术的开发应用不够,成为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障碍。

(二)从家庭方面来看

1. 学生家长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认识不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思政课”老师,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把学校教育缩减为纯智育,把社会教育复杂为厚黑学。更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才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人,也是伴随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者。但是,在考研、就业压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英语课甚至是计算机课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没有等级,更不是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创业的“敲门砖”,为此,13.41%的家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说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 学生家长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精力有限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各自领域具体职责和运行规律。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思政课建设。即使下班在家,还要照顾家庭和老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81%的受访者认可家庭教育中父母仍是主力军。41.67%的学生家长表示,全程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现实的,只有科学界定家长参与思政课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达到“1+2>3”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