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王勇摘 要: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阐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化、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融合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29-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positiv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path from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ing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tak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create a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aculty tea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将全方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并提高到创新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随着《实施意见》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全面展开,至今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学校层面:理论上重视,实践上轻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和艰难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的挑战,国家更加重视“创新创业”这一重要驱动力。积极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发展模式由以外力推动为主,过渡到以内在动力与创新驱动为主。为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各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强调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锻炼。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理论课教学能按时足额完成,实践课教学大多以举办或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效果并不良好。同时,由于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企业缺乏,学生缺乏真正实践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成为鸡肋,流于形式[1]。
(二)师资层面: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师资匮乏
师资层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是非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绝大多数既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也没有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各高校都缺少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教师水平提升方面,教师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效果也没有评价标准[2]。
针对广西B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调查显示,该校共有106名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都是非创新创业专业师资,受过创新创业培训的人员约占40%,大部分师资不但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培训,而且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与创新创业课程和任教学生所学专业不匹配,也缺乏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也没有丰富的讲授案例,多数情况下都是照本宣科,很难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授课。另外,即使部分教师的专业领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匹配,但由于教师自己本身创业经验的缺乏,授课过程中往往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况,难以达到创新创业课程设立的效果[3]。
(三)学生层面:思想上重视不够,自信心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林文树等人[4]通过问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进行了调查,显示约58%的大学生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大赛或各种科研创新或创业讲座及创业人员学术交流活动,但仍然有42%的同学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活动。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没有充分认识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意义,甚至为了拿学分而应付课程和老师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创业有一定的兴趣,但自信心不足,不敢轻易的尝试创业[5]。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方式等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排列组合起来,各个构成要素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达成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有机系统。课程体系是确保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的高效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组织好、设计好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训练机会,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根本保证[6]。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念与时代脱节、课程观碎片化、价值取向模糊
全面、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创新知识,更新学生的创新理念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创业实操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大多训练也是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科学的理念做支撑。另一方面,课程价值取向也不明确。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一是强调社会所需的社会本位,二是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知识本位,三是关注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的个人本位。课程设计时必须慎重深入考虑,做到有机融合,未必只取其一。因为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实施与教育目标的拟合度和适应度密切相关,不但是明晰课程目标定位问题的导引,而且也是凸显课程特色的核心要素。现实教育教学中,大多创新创业课程既没有明晰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没有鲜明的学科价值取向,有的甚至忽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7]。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观片面化,没有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需要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没有从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观系统全面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经商之道的商业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者教育混为一谈,导致创新创业课程观碎片化,既没有开发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也没有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双创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没有考虑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内在逻辑,也没有全面考察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原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性与系统性,“三位一体”的创业课程理念雷声大雨点小,缺乏整体规划,浅尝辄止,造成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或者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8]。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分离,缺乏契合度,未能形成有效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各专业教材都是统一的,创业课程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未能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体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者分离分化严重,前者主要侧重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后者主要侧重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传授和学习[9]。同时,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不同,有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近,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差距较大,有的甚至毫不相干,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趣也比较低,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完全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10]。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课程数量丰富,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之上。实践中,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层次、课程修读方式和课程间关联性等诸多因素,并有机整合于学校整体的课程架构中[7]。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创业大赛等讲授类课程和活动类项目方面。课程类型和修读方式上,散落在各个学期,模块化少且缺乏整合性、系统性设计,从数量和内容上看似乎很丰富,但是实际上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相对不足,导致课程体系体量小,未能形成和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的完整的、全面的课程架构,导致学生未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只能够浅显地理解和记忆一些概念和定义,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未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1]。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体系不健全,缺乏实践平台
健全的课程实施体系是一门课程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保障。课程实施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管理与考核、课程教法与学法、课程体验与实践等要素。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属于多头管理,分别隶属于教务处、就业处和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在课程的设置、课程大纲的编写、课程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缺乏整合思想、协同创新机制,缺乏实践操作环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有的甚至没有理论教学内容,只有简单的实践操作训练,未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