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作者: 李蓓蓓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新特征。为适应新时代的育人新要求,文章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聚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馈和管理机制,探索能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个一阵地”的教育目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56-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central link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lso has new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 focuses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researches, improves the carrier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s the feedback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a new way to lea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tructs the educational target system of "five in one posi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调查背景及问卷设计

为更好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分析总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改革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作实践。笔者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状况调查团”,此次调查共发问卷1 360份,涵盖河南农业大学农、工、理、经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学生,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316份,占96.8%,问卷调查内容全面,能较好反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此外,调查团还采取师生访谈、小组讨论、课程观摩和参与式观察等方式,组织师生座谈会10余场,学生交流座谈会8场,深度交谈学生300多人,最终形成既具有特点又有建设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报告。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有重大影响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关于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学生占比80.6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意义一般”的大学生占比16.2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大学生占比0.91%,认为说不清楚的占比2.13%。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但内容形式需更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堂学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占比60.27%,“生活体会”占比12.48%,“网络学习获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及其他途径都分别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认为高校目前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老套枯燥、方式单一”的占比65.5%。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所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专业性太强,听不懂也没兴趣”的占比43.62%,认为“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报告”占比19.91%,认为“主讲人的知名度低,没有吸引力”占比7.9%。另外,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为“偶尔”的高达67.17%。

(三)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评价较高,但需继续创新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比为91.32%,对所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满意的大学生占比47.37%,基本满意的占比44.75%;在创新方面,受访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力度大、新内容多和较多的共计占比74.43%;另外,有45.9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高校有必要加大社会实践环节的投入,20.5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生活体会,还有15.98%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课程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国情、党情教育的大学生占比48.3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加心理教育的占比23.2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涵盖励志教育占比15.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团员意识教育的大学生比12.9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在党领导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高校不仅要自觉发挥“大思政”生力军作用,还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既做到“键对键”,又做到“面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和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思考、研究、论证、实践,建立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课上课下协同推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汇集各学科专业优势资源,使高校思政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使实践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使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构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用好、上好、教好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一方面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设立课程教案,重视对历史观教育和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普遍形成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观。另一方面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多重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重视党史、国情、党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及中国梦的教育,从民族发展、祖国复兴的高度,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来一场与名人之间的对话。

2. 深入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活教材”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更为重要的内容,在保证必要的课堂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切实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环节统一起来。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精品多、区域特色明显,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专题学习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以及人民领袖、将军、烈士的革命事迹等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之中。

3.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应利用一些重大事件节点,把握好育人契机,将其与日常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时间节点举行的纪念庆典与重大活动和赛事举办等,重大事件蕴含着重大的意义主题和丰富的教育元素,及时适时开展主题鲜明、感染力强、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实现育人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倍增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高品位、抵制低级媚俗,积极探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注入民族的基因密码,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培根铸魂;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学生校园文化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多元、宏观的视野中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国家和人类的命运,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影响力,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二)网络上优势互补,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全宣传”平台体系

在网络空间,由于师生主体的“身份虚拟”身份不可及性而呈现角色意识淡化、群体去中心化和交往去边界化特征,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高达9.89亿,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3.7%,不难发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大趋势。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高校要依托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顺势利导,推进学生工作与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优塑网络育人空间,探索增强网络思政实效,与现实空间的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无缝连接。

1. 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建立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政治信息的滚滚而来,一些政治偏见、宗教仇视和民族歧视等政治文化垃圾,给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新的挑战。在网络政治兴起的同时,网络政治文化已悄然形成,无论是对政治体系的维护,还是对青少年的政治行为的理性教育,建立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都显得尤为重要。

2. 用活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不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而是把互联网作为平台,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来谋划布局,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开放互动、自由分享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以及快捷性优势,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新媒体技术在内容、渠道、平台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动起来、活起来。

3. 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促使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模式转为双向互动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高校大学生,特别是95后和0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对很多领域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一是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包括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之一,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关注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二是新媒体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多等特点,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及应用将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我说你听”的单向理论灌输,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互动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