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案例和检索实例为载体的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朱方明,李军,李秀梅
摘 要:以教学案例和检索实例为载体,通过分析和挖掘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法律与法规教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教育等,着重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方法进行探究。分别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文献检索课程进行积极的探索,为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案例;检索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80-05
Abstract: Taking teaching cases and retrieval cases as carrie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including moral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spirit and innovation spirit educ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etc..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yllabus revis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desig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and provides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Keywords: Literature Retriev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 teaching case; retrieval cas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实质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细化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人文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分别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浸润作用和深化拓展作用,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1]。
文献检索课程是理工类等专业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并通过学习常用国内外各类型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技术和方法,使其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长期以来, 文献检索课被视为一门方法和技能课,普遍被认为是学习如何查找资料的课程, 只要学会了如何检索文献就算达到了学习目的[2]。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还应自觉恪守信息道德、遵守相关信息法律与法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因此,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有必要在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同时,在信息道德、信息法律与法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目前, 国内有些学者分别就课程思政对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和思路,以及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有益的尝试[3-5]。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经有学者率先开展了研究。楚林等[2]分析了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应具备的基础, 提炼了能够融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并讨论了高校文献检索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三种路径,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赵益维等[6]从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发展脉络出发,对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探索。黄燕山等[7]以化学化工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程为依托,讨论了思政教育理念与专业类文献检索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索其课程的思政改革。此外,楚林[8]还开展了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建设研究,分析了案例库的具体建设方案,并根据能够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给出了相应的案例示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结合案例库开展具体的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将这些丰富的教学案例引入到课程中,并结合检索实例,以这两者为载体,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探索,在分析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政元素基础上,着重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方法进行探究。
一、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综合素养课程,随着信息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信息超载、信息失衡、信息污染以及信息安全问题等,课程有责任首先在信息道德、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 也称为信息伦理[2],具体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抑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内容。通过在课程中嵌入信息道德、信息法律等内容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准则,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树立法律法规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燃。通过明确信息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让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主动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 抵制各种违法、淫秽、迷信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 尊重知识产权等, 避免在信息活动中引起诸如信息泄密、信息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社会问题。
文献检索的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国内外学术论文数据库检索、电子图书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馆藏资源检索等,教师在教授学生检索技能时, 会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科学文献,而这些文献本身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元素和创新元素,因此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应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他们今后立足社会的根基所在。此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检索实践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检索实践。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选择合适的检索实例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面向本专业学科(电子信息类)开设的这门文献检索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会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好检索实践的课题,一人一题,全程一题。除了学习文献检索技术和方法,学会科学地收集、整理与选题密切相关的各类文献,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如何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以及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也为能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准备。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近年来,学位论文抄袭、学术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内屡见不鲜。因此,可以从开展学术创新的角度,进一步围绕信息道德、信息伦理和信息法律法规,对学生开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掌握学术写作中正确的引用规范, 同时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杜绝学术侵权行为,并懂得以法律来保护和约束自身的信息活动及信息行为。
二、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方法
为将信息道德、信息法律与法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文献检索课程,作者认为,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即从课程的教学大纲入手,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统一纳入到大纲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当中,然后逐级往下,再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植入到课程各章节知识点,最后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浸润无声。
(一)教学大纲修订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要实现课程的思政,首要任务是对原有的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将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并将思政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写入大纲。主要可以从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两方面,对已有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1)对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添加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即通过设定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纳入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2)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仅局限于各类文献检索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则在各部分当中嵌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实践内容。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植入到课程教学,还需要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重新构建课程的体系结构。本文第一部分所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从课程各章节知识点提炼而出,可以选择合适的载体形式,采用教学案例和检索实例等作为载体,将这些思政元素植入课程体系结构中,见表1。根据课程授课所采用的教材,其中,信息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导论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方式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因此,可以采用教学案例作为思政元素载体的形式,精心筛选、安排合适的教学案例,由教师专题讲解,并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剖析,在教授相关知识、概念的同时,对学生同时开展信息道德、信息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安全方面的思政教育。如,信息道德、信息法律和法规的教学,可以巧妙地结合社会热点,采用教学案例“知名演员‘北京大学博士后’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信息行为都应当遵守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信息法律与法规方面,选择案例“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等各类校园诈骗案件[2],使学生意识到周围存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自觉抵御和防范各类风险。
文献检索课程包含了大量的检索实践内容,这些信息检索实践主要分布在第二至四章,占据了课程较多的课时,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检索实践。因此,可以采用检索实例作为载体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检索实例,通过检索的示例操作,让学生一方面掌握相关的检索技能,另一方面也得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等的思政教育浸润。如,可以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原清华大学校长钱伟长等人的学术文献检索”作为实例,在学习学术论文的检索方法和技巧的同时,阐述其包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以“国外集成电路芯片专利检索”为实例,结合“中兴”“华为”事件,引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又可以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的研究成果青蒿素的中外文文献检索”作为实例[2],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